1 / 27
文档名称:

“三农”问题和我国现行农业财政扶贫政策.ppt

格式:ppt   大小:668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农”问题和我国现行农业财政扶贫政策.ppt

上传人:电离辐射 2022/8/6 文件大小:6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农”问题和我国现行农业财政扶贫政策.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农”问题和我国现行农业财政扶贫政策
由NordriDesign提供

未来几年中,政府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取向,首先,要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理念;其次,按照 “被动买单向主动出击的转变,这是财政支持抗灾救灾、应对突发事件在理念和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但是,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来抗灾救灾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研究如何举全社会之力应对自然灾害,包括建立预警体系、农业保险等。
(2)中国林业生态建设近几年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返回
第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从近期看,重点有四个方面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是农村教育;
二是农村医疗卫生;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返回
第六,支持各项改革,促进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继续推进县乡综合体制改革,切实转变县乡政府职能。
支持国有农垦、国有林场、水管单位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深化改革。要重点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的发育、形成,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形式发育农村金融市场。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大宗作物强制保险制度。
返回
第七,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促进城市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中国,加快城市化,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在区域上,农村人口要向东部沿海城市集中。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返回
第四部分 目前政府财政扶贫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政府扶贫的主要政策
划定扶持范围
制定扶贫规划
在扶持内容上,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饮水等;二是以改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为目的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以提高贫困人口劳动素质、促进其向非农行业转移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按照“四到省”原则,落实扶贫工作责任
政府不断增加扶贫投入
动员社会资源和借助国际力量促进扶贫开发
第四部分 目前政府财政扶贫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政府财政扶贫的主要措施
第一,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呈现出三个特点:(1) 把贫困人口数作为政府扶贫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依据,客观、公正、公平地分配资金。(2)赋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使用资金。(3)资金重点用于改善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加强自我反贫困能力建设。
第二,面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制定优惠财税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减负。
第四,利用财政贴息方式,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农村扶贫开发。
第五部分 财政扶贫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对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低标准的脱贫目标与建设小康目标之间有很大差距。
第二,如何更好地推进参与式扶贫。
第三,要处理好促进区域发展与扶贫贫困人口之间的关系。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第五部分 财政扶贫面临的问题分析
(二)政府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
第一,“四到省”原则落实不到位。
(1)地方扶贫投入力度不够。
(2)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
第二,财政扶贫投入还存在“漏出”现象。 (1)存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转移、挪用扶贫资金现象。
(2)现有的统计方法不能准确地识别贫困人口。
第五部分 财政扶贫面临的问题分析
(二)政府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
第三,扶贫资金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1)当前扶贫资金及其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而部门沟通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还需要完善和加强。
(2)资金项目审批权限过高,大部分地方都将项目的审批权放在省一级的做法,不利于调动贫困县的积极性和准确地选择扶贫项目。
(3)以公示制、参与制、报账制为主要内容的监督制度以及扶贫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等还需要建立健全。
(4)财政扶贫资金监管手段落后,资金和项目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不利于资金的追踪问效,及时监督。
第六部分 未来几年财政扶贫措施的初步判断
第一,要完善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管理机制。
在扶贫目标瞄准上,一是逐步划小扶贫重点范围,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登记造册和动态监测等办法,确定贫困人口。二是甄别受扶和非受扶人口,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