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现代端午节诗
【篇一:关于端午节的儿童诗歌】
端午节的儿童组诗
儿歌2:
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们来跳舞。吃粽子,赛龙舟,高高兴兴过 端午。
儿歌4: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
洋洋。(坐下拉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 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 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 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 《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 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 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 艾了。
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 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 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 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 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 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
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 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 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 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 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 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 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 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 于门前挂镜驱邪。
绕殿而跑。 明皇喝问, 明皇醒后, 鬼之画像,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 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 -I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 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 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 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 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 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 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 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