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docx

格式:docx   大小: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docx

上传人:dajiede 2022/8/6 文件大小: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
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的,其 中“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 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
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的,其 中“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 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的,包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为 行,知决定行”这两方面内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一思想强调了对人的重视, 是有一定进步性的,但它认为认识代替实践,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把认识和实践 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二、 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即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是正确的观点。 孙中山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是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 这几个阶段,其与后期毛泽东对“知行统一”这一思想的理解基本一致。
三、 试题解读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 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题干中“以行而求知”,“行其所 不知以致其所知”这两句揭示了行先知后的思想;“因知以进行”,“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两句话表达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体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 思想。因此,A、C、D三项是本题正确选项。而B项“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是主观唯心主 义的观点,故不选。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 内涵却是迥然不同的。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审题干之外,还需要认真推敲选项的 表述,注意细节的表述是否正确。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进 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 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 就班的复****对于别人的复****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 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 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 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 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 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 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 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只要坚持到考研的最后的一刻,坚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