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水工金属结构设计.pdf

格式:pdf   大小:288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工金属结构设计.pdf

上传人:橘子 2022/8/6 文件大小:2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工金属结构设计.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域直
接驶入升船机室,因此无需设置下闸首,简化了升船机系统和运行程序。另外,
承船厢主要或全部由提升绳悬吊,支承刚度大,升船机悬吊系统动静态特性较好;
转矩平衡重所占比例大,使得主机安全制动系统具有很大的制动能力,对保障升船机的安全较为有利。下水式升船机的缺点是船厢重量与平衡重重量不平衡,主
机负荷与主机规模较大,运行能耗较高。;每次运行中,船厢下水与出水时的受
力状态复杂,在空气中运行,载荷状态又发生大的改变,对船厢和主机设备的疲
劳强度不利。另外,船厢下水使船厢上的电气设备面临防水问题。
对于大型升船机,由于主机设备规模过大会带来总体布置和设备制造、安装
及运输等诸多问题,甚至影响到方案的可行性。因此,从我衡升船机型式更适合于作为大型和超大型船只的过坝提升设备。
全平衡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金属结构和机械设备包括上、下闸首设备和
升船机主体设备两部分。下水式升船机仅由上闸首设备和主体部分组成。两种型
式的升船机的相应组成部分较为类似。以下分别对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的上下闸
首设备和主体设备进行介绍。
(1)上、下闸首设备
上、下闸首设备是升船机上、下游的挡水设备。对于全平衡垂直升船机,其
功能一方面是阻挡上、下游水流,使升船机室形成承船厢的无水运行空间;另一
方面保证在正常通航水位范围内承船厢与其对接,并通过相关设备的运行,实现
上、下游水域与承船厢内水域的贯通,从而完成船只进出承船厢的过程。因此上、
下闸首设备是升船机运行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下水式升船机,下游水域
与船厢室连通,省去了下闸首设备。根据其功能的要求,上、下闸首设备的设计
既要安全可靠,又要运转灵活,操作简便。另外,在选择工作闸门的结构形式时,
还需考虑通航净空的要求。目前“内河航运规范”所规定的国内的各级航道通航
净空值均较大,例如五级航道的通航净空为 8m,三峡升船机通航净空为 18m。
上、下闸首设备一般包括工作门和事故检修门(或辅助门)及其相应的启闭
机设备。另外,根据总体布置的需要设置其它的设备,如在下水式升船机的上闸
首中设置过船防撞梁,并在工作大门内布置对接密封装置、充泄水装置等;在三
峡升船机上闸首中设置提升式活动公路桥。根据枢纽布置及上、下游通航水位变
幅的大小,上、下闸首设备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和门体结构形式。

在水利枢纽应用的一级垂直升船机,或两级升船机的第一级升船机,其上
游正常通航水位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变幅 如三峡升船机和隔河岩第一级升船机
1.充泄水方案
该方案在上闸首沿水流方向布置辅助门和工作门(见图 1)。布置在同一门
槽内的工作门由多节叠梁和一节带卧倒小门的平板大门组成。卧倒小门能适应与
一节叠梁同高的水位变化。辅助门布置在工作门上游,由多节叠梁和一节能节间
冲水的平板大门组成。辅助门除作事故门外,当通航水位变幅超过一节叠梁高度
时,需调节叠梁时,辅助门还需协同工作门共同完成叠梁门的调节。上闸首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上游水位变幅小于单节叠梁门高度时,无须调节叠梁。船厢由主提升机驱
动和控制,与上闸首对接并锁定,此时船厢内水面与上游水面齐平。安装于船厢
端部的 U 形密封框与大门对接,由密封框端面的止水橡皮封住两者间的缝隙,
并向缝隙充水。在无压状态下闸首卧倒小门和船厢门开启,船厢内水域与上游水
域连通,可允许船只进出船厢。当上游水位变化大于一节叠梁高度,卧倒小门不
能再适应通航要求,即当水位涨至工作门超高不足,或水位下降至卧倒小门底坎
上水深不足最小航深,需增加或减少一节叠梁时,调整工作叠梁由辅助门配合完
成。其具体过程为:首先放下辅助大门,阻断上游水流。通过两门体间设置的泄
水系统,泄除两门间的部分水体,泄除水体高度大于工作大门的最大挡水高度,
使工作大门处于无压状态,将其提出门槽放于预定位置,然后从门库提出一节叠
梁置于门槽内(涨水);或从门槽内提出一节叠梁放回门库(落水),然后再将工
作大门放入门槽内,由辅助门动作向两门间充水,使辅助门处于平压状态,再将
其提出门槽,放回预定位置。升船机可在变化后的水位条件下进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