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王素文 吕中辉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王素文 吕中辉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领域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最新进展做一研究评述。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决定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有:喜爱锻炼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选择中等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0-30 min、每周3 次或3 次以上和有规律地坚持锻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程度、喜爱程度和锻炼时间三个锻炼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着性的独立贡献,而锻炼次数、选择强度和主观感觉三个维度则没有显现出独立于其它维度的贡献。健美操锻炼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持续10 周的60 min 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产生的效益最为显着。健美操锻炼的时间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着作用,而强度因素对心理健康方面有显着作用。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问题存在负相关关系。师范大学生经常锻炼群体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呈非常显着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治疗心理疾病。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减轻肢残人对身体健康的担忧,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力认识的功能;体育锻炼虽不能改变肢残者对身体吸引力的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身体自我价值感,并显着提高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尤其对有运动经历的肢残运动员比普通肢残者表现得更为突出。体育锻炼能够对肢残者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产生较为显着的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着差异。选择集体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
体育锻炼强度、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强度对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明显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着,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有显着的主效应,不管锻炼持续周期如何不同,运动量对焦虑因子都有影响。运动量在抑郁因子上的主效应不显着,但运动量与锻炼持续周期在抑郁上交互效应显着。不同的运动量组别对大学生的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