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们需要真正的“书声琅琅”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易进
河南省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王庆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
王庆华:朗读,毫无疑问,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沉着不迫地带着学生一句又一句、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四句诗,读着这“28个字”(加上题目、作者才37个字)的课文,一直到下课。这节课读书的遍数真不少,是“书声琅琅”了,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学习内容的量有点少?(精品文档请下载)
还有那些不提出任何详细要求,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那些单纯追求朗读技巧,要学生拿腔捏调地读书;那些看似强化阅读理解,其实只是到达
“煽情”目的的读书,都不能算真正的“书声琅琅"的课堂。(精品文档请下载)
易 进: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书声琅琅的课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假设就短短几十个字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地读,即使把戏再多,学生的学习收获也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因没意思而厌烦。多读书的“多"肯定是指读的量要大,但这不是单纯指读的时间长、遍数多、形式多;它还包括读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容量。至于读什么和读多少,,小学语文课之所以要求学生朗读,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二是辅助阅读理解。老师就需要根据学生在这两方面的需求情况设计朗读指导环节。像王老师提到的古诗教学案例,既然学生在预习和交流的根底上已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且能带有一定感情地读好课文,甚至能背下来,那就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含义,而且能用比较恰当的方式朗读出来。此时再要求他们反反复复地朗读就是浪费时间了。但假设学生在朗读中出现一些理解或表达方面的问题,如,断句不恰当或情绪和诗意不符,老师那么有必要对朗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为此,老师一方面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在朗读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相应的指导策略;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和及时评估学生的朗读表现,以便采取能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反响和指导。(精品文档请下载)
此外,朗读只是阅读方式的一种,和之相对的除了默读,“多读书”时,这三种方式都应该包含在“读”之中。其重点在于,无论出声和否,无论大声还是小声,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和体会文本;既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也不是脱离文本任意评说。当学生为加深理解而小声读着重点段落,或者为了背诵而喃喃自语时,应当也可以用“书声琅琅”来形容.(精品文档请下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把某种感情读出来吗
王庆华:,假设学生根本不懂得词义,不理解一句话(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把自己认识的汉字简单相加地读出来,其内心是不会产生文本所要传达的感受的,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念念罢了。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络之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某位老师执教《军神》引领学生读书的方法就值得借鉴。我们来看老师的引领环节(节选):(精品文档请下载)
师:读“手术前”一段,我们感受到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手术中呢?来,请你读。
师:告诉大家,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他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疼痛?
师:你是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是吗?
师:什么是“一声不吭”?
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回绝麻醉的情况下,把息肉一刀刀割掉,他一声不吭,他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疼痛,带着感受再读一读这段话。(精品文档请下载)
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设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看到了什么?(精品文档请下载)
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师:如今,刘伯承在你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这位老师指导的可贵之处在于要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生成感受,用边读边想象来唤醒学生读书的感受。更可贵的是:当学生生成了自己的感受以后,他没有要求学生把刘伯承强忍疼痛的感受读出来,而是要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读书。因为阅读感受往往因阅读主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自身阅历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读出
“千人一调”的感受,更不能把老师的成年人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并要求出来。(精品文档请下载)
认真反思发现,不少老师指导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仅仅是一种朗读技巧的指导,老师在用统一的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受转嫁给学生,统一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