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和人物故事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一)
疫情突然攻击,过年的一切消遣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串门、没有聚餐、没有庙会……人们为躲避病毒的侵害,只能呆在家里。然而这时却有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诞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沟通的是山东高校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郭海鹏,刘爷爷今年86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确定采纳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运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验,但过程中感到不舒适,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告,刘爷爷最终放宽心同意试一试。3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暖和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惊慌的心情,刘爷爷很快驾驭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的94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微环节,做了十几年的ICU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高校,疫情发生后,郭海鹏坚决果断地报名参与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高校三年的博士后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四)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日(3月14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17年前他曾参加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肯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微环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当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日,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状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具体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供应了珍贵的阅历。目前,。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跑,分析病例、参加救治,劳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刚好整理发觉和思索,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视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许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复原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沟通会诊心得,探讨和共享治疗新冠肺炎的阅历。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呼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傲慢,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忧,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五)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状况打算交班,突然发觉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马上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