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用错药应急预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用错药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feifei 2022/8/10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用错药应急预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用错药应急预案
第1篇:用错药应急预案及程序
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如发现发错药、打错针、输错液,应立即停止用药,静脉用药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2、及痰液,采样时应收集带血丝部分或有干酪样颗粒的部分。痰液极少者可用溶液雾化吸入导痰。痰液收集于一次性洁净专用痰杯内及时送检。 6)、其他标本的采集
脑脊液、胸腹水及支气管灌洗液等其他标本由临床医师按相应操作采集。
2、临床不合格标本常见的原因
1) 标本溶血 主要是因为标本采集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血球破裂;用注射器采血转装于采血管时,未卸下注射器针头(血样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通道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在摇匀抗凝剂,抗凝管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血样冲击力过大,破坏血球);使用干粉剂采血管时,不及时摇匀(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介面温度过高,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 2) 标本凝血 使用注射器采血时,分装量超过采血管额定量;抗凝管没有摇匀或未及时摇匀、摇匀方式错误;血液粘度高的病人,选择采血针型号过小,采血速度过慢;异常的开塞操作(即水剂的抗凝剂常吸附在丁基胶塞上),异常开塞后胶塞会带走部分预加的抗凝剂,导致抗凝剂剂量不足;由于患者疾病或自身因素造成血管条件不理想,致使抽血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液凝固;多项采血时将血常规标本放在最后,导致拔针后针管内的血液返入试管,造成血量过多而凝固;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3) 采血容器不当、采血量过少 护士对检验相关业务和一些新开展业务不熟,造成对标本采集的容器选择和采血量缺乏正确的认识。
4) 标本与系统扫码不相符 护士处理检验医嘱时未认真履行查对制度,造成标本容器上条码与患者姓名不相符;护士扫码未保存医嘱,造成实验室无法接受标本。
5) 医嘱停止或使用已停止医嘱的条码张贴在血液标本,护士处理检验医嘱时未认真履行查对制度,采集后的标本未与采集后检验汇总单进行一一核对,造成实验室无法接受标本。
6) 输液侧采集标本 护士对标本采集要求不熟,造成标本采集时从患者输液侧采集标本。
7) 脂血标本 护士在标本采集前未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时间及禁食内容以及饮食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患者在采集标本前未空腹或者进食高脂食物。 8) 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 护士对标本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导致标本采集后放臵时间过长。 3、不合格标本改进措施


1) 溶血的改进措施 使用不足量标本时,采血完毕后开启管塞片刻,放出管内多余真空;特殊情况需注射器采血分装于采血管时,应卸下针头,开塞后沿管壁缓慢注入;颠倒180度摇匀,尽量减小血样冲击力;及时摇匀5~8次。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临床科室要重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做到一次成功。护理部经常组织技术操作训练,以促进和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
2)凝血的改进措施 特殊情况需分装血样时,应以采血管额定量为准;及时轻轻颠倒180度,摇匀5~8次;选择适宜的采血针,或采血量大时边采集边摇匀;需开塞操作时,先将采血管底部向下轻敲或将其适当甩一甩,使得吸附在胶塞上的抗凝剂沿管壁滑下,开塞操作完毕后,合上胶塞颠倒180度,摇匀5~8次。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科室要重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做到一次成功。 3) 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临床应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等列入护理“三基”培训的内容中去,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实验室进行专题讲座,使血液标本的采集更规范。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并不断建立和 健全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使护理质量和检验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4) 加强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 做好“三查七对”,加强工作责任心;采血前再次认真查对医嘱与标本容器是否相符。
5) 加强对患者、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力度 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正确指导患者做好检验标本留取前的准备,把留取标本的注意事项讲解清楚。


临床中,护士留取血液标本不合格,增加了实验室和下一班护士的工作量,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血液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