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国车险费率改革初期阶段历程研究
一,改革初期背景:
在我国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个人收入稳步提高的大环境下,汽车市场也供销两旺,截至到2006年,,%,成为国际汽车发展史上第三个产量达到万辆级的国家销售达到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当前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2006年4季度)
随着改革开放与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恢复与发展,自2001年开始,中国车险保费收入增速逐年递增,并保持在15%以上。并且,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60%以上,对财险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截至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产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新公司的不断加入,促使竞争更加充分,市场集中度逐步降低。中国非寿险业前三大,%%%%,
二,改革动因分析
①机动车辆的产品种类单一。统颁条款对保险需求的满足程度低,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基本险只有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两种,附加险只有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车辆停驶损失险等九种。承保的风险种类少,范围小,对许多保险需求无法满足,如经济发达地区居民购买新车以后,对车身划痕损失的风险保障需求随着边境游的兴起,产生的机动车出境以后的保险需求南方降雨较多的省份常有汽车发动机进水的情况,产生的
发动机专项保险的需求,统颁条款里都没有相关内容。
②费率条款粗放。各地区销售的都是同质的产品,对各种车辆分类过于笼统,只有大类的划分,对具体车型,车种,使用性质使用同种条款。基本上对全国各地使用相同条款,不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质量,交通密集程度等情况。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投保人按相同的费率水平收取保费。
随着机动车辆数目增加,交通道路状况不断恶化,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逐渐上升,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赔偿费用标准也逐年提高。与此同时,消费者者不断要求车险费率下调,根据保险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到,%%。同时,简单赔付率则基本保持在55%以上,如果按满期赔付率统计,则数字会超出这个比例。由于官商关系、人情关系等关系营销的中国特色,手续费、公关宣传费等营业成本不断提高。总之,车险的经营成本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车险理赔服务水平低,投保人普遍反映缴费难,续保难,理赔难。被保险车辆出险以后,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明资料,经过繁琐的理赔手续才能取得赔款许多公司办理理赔手续拖拉,一个不含人员伤亡的普通赔案处理时间常常要花费一两个月理赔金额的弹性大,市场普遍存在惜赔、滥赔现象。所以导致消费者投保的积极性差,投保率低,车险保障的覆盖面远小于市场的潜在需求,不能充分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
随着加入WTO后保险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为了迅速提高,增强他们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