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药食同源的概述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
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 、“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
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含义。
中药和食物的关系
中药和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 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
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
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
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
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
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
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 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
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
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
良好的治病疗效, 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知道了中
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和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 ,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
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 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 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 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药食同源示例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 之说,表明医药和饮食属同一个起源。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
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和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
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 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为了达到健康之道, 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调整外, 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的,中国千年来的生活体验,经历了「神农本草经」 ,「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演
化出「药食同源」之文化,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因此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