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文档名称:

冠心病超声诊断.ppt

格式:ppt   大小:2,607KB   页数:6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冠心病超声诊断.ppt

上传人:用户头像没有 2017/7/20 文件大小:2.5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冠心病超声诊断.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冉海涛
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冠心病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五种临床类型。
冠心病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理改变
早期为内膜下脂质沉着,继而局部隆起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多发生在近心端分叉处,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冠脉储备功能降低。
当心脏负荷增加或冠脉痉挛,可引起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导致临床心绞痛发作。如长期反复缺血、缺氧,可导致心肌变性及纤维化,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如斑块发生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闭塞、血流阻断、局部心肌缺血坏死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组织修复形成瘢痕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病理与临床
冠脉循环与心肌缺血
冠脉循环: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大部分静脉血通过冠状静脉经冠状静脉窦回流入右心房。
心肌供血特点:静息状态下,正常*** CBF约占心输出量的5%。心肌平时从血液中摄取的氧(血液含氧量的65%-75%)远较其他组织(10%~25%)要多,已接近于最大量。因此,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已难于从血中摄取更多的氧,只能通过增加CBF来满足。
病理与临床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具有很大的储备能力,在运动、缺氧等情况时,冠状动脉能够适度扩张,CBF可增加至静息时的4~5倍甚至更多,以满足心肌代谢需要。这种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能力被称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
病理与临床
心肌缺血影响因素
1、心肌缺血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
2、心肌缺血与CBF减少相关;
3、心肌缺血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有关;

总之,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需氧量之间发生矛盾,CBF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所致,与冠脉病变程度、心肌耗氧量增加以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与临床
心肌缺血与室壁运动异常
心肌缺血是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eginal wall motion abmormality RWM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物实验证实,冠状动脉结扎后,所供血区域心室壁几乎立即就会出现RWMA,早于心电图ST-T改变。Hauser等在冠脉成形术中采用超声实时观察室壁运动,证实在冠脉阻断后19s±8s即出现RWMA,阻断30s后出现心电图异常,39s±10s才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
RWMA是心肌缺血早期、敏感的特征性指标。
病理与临床
室壁节段划分方法
RWMA是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缺血敏感和特征性指标,为便于RWMA的定位和定量分析,人为地将左心室壁分为若干节段。
1989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ASE)推荐的十六节段分段法。
病理与临床
十六节段划分法

首先沿左室长轴,将左心室壁分为三段,产生出左心室三个环状短轴切面,分别为: 1、基底段:从二尖瓣环至乳头肌顶部 2、中段:即乳头肌段 3、心尖段:乳头肌下缘至心尖
再参考左室长轴和短轴3600圆周,将基底段和中段按每600划分为一段(12段),心尖段按每900划分为一段(4段),共计16个节段。
病理与临床
十六节段划分法各节段定位与命名示意面
病理与临床
1 前壁基底段
2 前间隔基底段
3 室间隔基底段
4 下壁基底段
5 后壁基底段
6 侧壁基底段
7 前壁中段
8 前间隔中段
9 室间隔中段
10 下壁中段
11 后壁中段
12 侧壁中段
13 前壁心尖段
14 室间隔心尖段
15 下壁心尖段
16 侧壁心尖段
左前降支供血
右冠状动脉供血
左回旋支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