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篇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宏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画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从前帝都的遗址,作者绽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终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凄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凹凸参差地蜂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宏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出现出一座座雄伟壮丽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难过吗?不,他最难过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退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语道破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终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品评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出名的一首。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概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丽,给予它以剧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聚”“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调。作者心情不开心(意踌躇)的缘由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方,突出了山河的宏伟壮美,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概雄浑豪放的情感基调。“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绽开。从潼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踌躇”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难过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行避开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语道破,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样,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耀着刺眼的思想光辉。无论国家的兴、亡,受苦最多、最大的莫如百姓。这个结句,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像这样的诗歌,在古代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而这正是作者写景怀古蓄势集中的进发。[2]从诗人对百姓的看法,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文学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中心思想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调。作者心情不开心(意踌躇)的缘由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