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论蒙古族舞蹈“蛊碗舞”的舞学特性.doc

格式:doc   大小:10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蒙古族舞蹈“蛊碗舞”的舞学特性.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7/7/21 文件大小:1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蒙古族舞蹈“蛊碗舞”的舞学特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蒙古族舞蹈“蛊碗舞”的舞学特性
[摘要]“蛊碗舞”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艺术遗产,是一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艺术科学,利用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蛊碗舞”所具备的舞蹈心理效应,进一步体现“蛊碗舞”的舞学特性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舞蹈心理学;舞蹈感觉;舞蹈想象;舞蹈情感

如今,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迅猛,各个民族流传千年的文化遗产也逐步得到世界重视和认可。民族舞蹈这一艺术领域也逐渐走到世界艺术文化的前端。舞蹈艺术也是一门严谨科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其艺术价值,去糙留精,发觉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精髓。舞蹈心理学是从精神上剖析舞蹈艺术的一门科学,它涉及舞蹈艺术的每一部分枝节,因此我们可以用这门科学更深入、透彻的探究我国民族舞蹈的最高艺术价值。

1 “蛊碗舞”在蒙古草原生的传承和发展

“蛊碗舞”又称“顶碗舞”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草原地区。起初,“蛊碗舞”是在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或蒙古族人民接待贵客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蛊碗舞”被搬上了舞台,发展成双人舞、集体舞等多种形式,受到群众的深切喜爱。
“蛊碗舞”的形成在历史上所记载的元代有《倒喇》戏,《历代旧闻》注曰:“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宜人弹之有顶瓯灯起舞”。从这些记载足以见其悠久的历史。“蛊碗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因受地点(蒙古包)和道具(酒碗)的限制。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蛊,在音乐伴奏下,按蛊子击碰的声音,凭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表现出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同时也体现出蒙古妇女勤劳、朴实、纯洁、活泼的性格和喜悦心情。舞蹈利用富有蒙古典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蛊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现在,“蛊碗舞”以独舞、双人、集体等多种舞蹈形式出现在舞台上,让人们透过舞蹈演员所表现的舞蹈形式,了解到蒙古族人民的服装、生活****惯等文化和蒙古族“蛊碗舞”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

2 舞蹈心理学在蒙古族“蛊碗舞”中的体现

人们常说这个人的舞蹈感觉好,那个人的舞蹈感觉不好。那么什么是舞蹈感觉?通俗的说法就是舞蹈的份,就是跳什么要像什么,跳蒙古舞不能让人家觉得像傣族舞。“蛊碗舞”的历史悠久,其蒙古族特色尤为显著,舞者在表演舞蹈时不仅要表现出“蛊碗舞”的优美特性还要体现出蒙古族舞蹈的整体风格。用舞蹈心理学的观点概说,舞蹈感觉就是舞者自身的舞蹈感觉,是舞台感觉、本体感觉、自我感觉的结合。在表演“蛊碗舞”时,舞者对舞蹈环境的认知和了解,例如,舞台有多大,是什么形状,地板是什么材质,有多少观众等。这便是舞台感觉,它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视听表象。其次便是本体感觉,这种感觉属于内部感觉,是舞蹈者对自己身体运动、状态、方向和位置的感觉,主要包括动觉、平衡觉、方向感等,例如在表演
“蛊碗舞”时演员感觉到的抖肩的力度,拧腰的倾斜度以及碎步的方向,它们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掌握肢体平衡的同时也要顾及到肢体动作的力度与方位,这些都要靠舞者自身的本体感觉去平衡和把握。最后,舞者的自我感觉是舞蹈的精髓和灵魂。这里的“自我”是指个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是舞者对自己的主观世界、人格内涵、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的感觉。“蛊碗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