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竞争分析1207.doc

格式:doc   大小:82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竞争分析1207.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7/21 文件大小: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竞争分析1207.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津滨海新区案例分析
一、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
背景
结构
地位和规模
天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
占地规模2270平方公里
优势产业
航空航天、汽车及装备制造、粮油轻纺、生物医药、石油和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八大优势产业2013年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8%。
区位优势
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都市圈的交汇点,背靠“三北”、依托京津、面向东北亚,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对外开放重要的窗口和通道,是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新区腹地辽阔,遍及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具有较强的对内吸引和想外输出的有利条件。
企业数目
企业总数10897。
其中生产制造类企业4572个;贸易经营类企业3997个;对外贸易类企业454个;
信息技术类企业135个;
旅游类企业329个;
服务类企业1275个;
金融类企业117个。
功能定位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支撑产业
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食品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饮料制造等
发展历程
(每个阶段居住人口与关键举措)
规划筹备阶段
(1984-1990年):
1984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中委〔1984〕 17号),同意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
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视察新区,滨海新区形成最初轮廓。
空间布局
空间和产业布局为:"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
一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海洋经济发展带"。
三个生态城区:
即建设以塘沽为中心、大港和汉沽为两翼的三个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七大功能区:
开发区;
保税区;
东疆保税港区;
中心商务区;
滨海高新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
临港经济区
天津市战略阶段
(1990年-2005年):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天津港保税区正式设立;
1994年3月,天津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国家战略阶段
(2005年-至今):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进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在天津滨海新区内设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科研院校
辖区内和周边地区大专院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区内有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有国家纳米研究院、膜技术工程中心等45家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1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50多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新区科技人才总量达40多万人,各类高级人才近3万人,还拥有一大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创业已初具规模。
区域核心价值支撑点
,投资拉动工业化成效明显;
、部市共建机制;
,行政效率较高
、产业优势明显

经济社会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超过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超过2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8%以上,超过1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2万亿元左右。
发展方式转变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城市功能 
基础设施投资5年累计5000亿元;,集装箱吞吐量1800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
民计民生 
常住人口控制在400万人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以内;;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林木覆盖率10%,城镇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提高到85%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以上,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以上。
改革开放 
综合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