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古田军号》观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田军号》观后感.docx

上传人:阳光小妹 2022/8/1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田军号》观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古田军号(jūnhào)》观后感
也许是为了让90后、00后有更强烈的爱国意识以及对历史的永不忘怀,《古田军号》的主创们包场请客看电影,很荣幸(róngxìng),我得到了这张免费票。
电影相对来页
古田军号观后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以今年的内地院线,也出现了很多红色主旋律的电影。
提到“主旋律〞,很多观众第一反响或许是抵触:
严肃、枯燥、说教,是以往主旋律电影的通病,也让人对其避而远之。
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打破了人们的这一惯常印象:
从席卷50亿票房的《战狼》系列,到春节档漂亮突围的《红海行动》,它们的成功,依靠的或许是在主旋律的外衣下,融进的类型化的故事内核。
创新与突破,是如今主旋律电影不断尝试的新课题。
最近,就有一部红色题材的电影,让人看出了新意——那就是,8月1日建军节当天上映的这部《古田军号》。
影片讲述了1929年共产党古田会议前后,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青年革命领袖在绝境中探索真理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放在教科书上也许只是一行或一段文字,但放置到电影影像中,那么意味着更详致的叙事结构,也意味着更复杂的声画空间。
而《古田军号》的“新〞,就表达在它讲述这段思想激荡的探索进程,以及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斗争经历的方式中。


宏大的历史,影片选择了一个细致微小的切入口,故事从一名普通的红军小号手的视角展开,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和参与着这起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而在小号手的视角之外,影片还添加了旁白的角色,这些声音来自现代,来自电影中小号手的孙辈。
旁白的出现,将宏观的历史与微观的事件相结合,勾勒出一幅详尽而全面的时代画卷。
用影片导演陈力的话来说,这样的时代勾连,是我们“与历史的深情对望〞:
它将曾经的峥嵘岁月与当下的新中国产生联系,也让已经泛黄的革命记忆与生活在如今社会的年轻人的命运相互交融。
过往的一些主旋律电影,总会给人一种“假、大、空〞的观感。原因或许就在于,这些故事不缺乏事件,反而缺少真实的细节。
而在《古田军号》中,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革命领袖,以及广阔红军战士在闽西期间的种种生活细节,也成了影片着重展现的段落:
在政治会议上,委员们边讨论边啃着箩筐里的煮地瓜;
造纸工坊内,毛泽东和老板闲聊着百姓的生计情况;


在老乡家里,朱毛两位委员细心地对照军装布料的颜色;
连军装上的红色领章,是否要镶上一层黑边,也引发了党内一场民主讨论。
这些详实的情节,将简单而概括性的历史,描绘出饱满而真实的现实,同时也让书本上稍显扁平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更具有血肉。
事实上,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伟人形象,往往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伟大、庄重,是高高在上的楷模和典范。
然而《古田军号》的一大特别之处,就是复原了伟人作为平凡人的“人性〞一面。
凸显人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塑造困境。
影片故事就是以困境开场,1929年红军在井冈山遭遇围剿,在浴血抵抗中突围至闽西地区。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红军外部受到国民党的威胁,不仅如此,红军在内部生活上也面临着各种难题:武器口粮匮乏,大量伤兵急需诊治。
在困难重重的局面下,共产党内部产生了思想分歧,历史上著名的“朱毛之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古田军号》少见地将毛泽东和朱德两位革命领袖复杂的革命情感和思想激辩搬上了大银幕,这不但填补了主旋律电影内容上的一大空白,也实现了这一类型电影的巨大突破。


影片中,共产党内仍然实行着苏联工人革命的老路,而毛泽东坚持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屡屡受阻,这一分歧也导致他与一同经历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朱德之间的情谊,面临着巨大考验。
困境中,毛泽东主动离开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以教书先生的身份生活在闽西乡下,为当地的孩子教授先进的革命思想。
虽然无力消弭分歧,他仍然心系革命,在夜晚伏案写下对党内局势的理解,字里行间中透着焦急与关切。
另一方面,身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同样也备受困扰。他带着的中,一些老将出现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