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docx

格式:docx   大小:50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docx

上传人:刘华 2022/8/14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
仁怀历史文化
穆升凡
茅台镇历史文化
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也有人说,是用这个办法消耗僰人的力量。
三国时,路过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干,就让人放风说;旱灾是由于僰祖坟风水不好,如将棺材移到悬崖上,来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为真,就放下战事,忙着迁坟。诸葛亮趁机离去。不料次年果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于是,悬棺葬便代代相传下来。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置于众说纷纭。有说凿岩为路,放棺后又毁掉路;有说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后再去土;有说崖顶放绳索;有说搭厢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悬棺主要集中与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俩地,约有 200 具。放置方法,有凿岩为穴横放者;有凿岩孔嵌木桩,棺木平置桩上者;也有几具并放或叠放者。棺行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画面、色泽清晰可辨,多为砂彩绘,均用较原始的平涂技法,线条粗犷,形象生动,题材多样。其作用,或为部族徽记,或为安慰亡者,反映了行悬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千斤悬棺
僰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几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在距地面几十到一百多米的悬崖上的呢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归纳起来主要有垂索说、升置说、扎厢说、栈道说、天梯说、垒土说和水位说等等,而认同者较多的有三种。
(一)垂索说 选定葬址后,由置棺人员腰缠藤索,从峭壁顶部悬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从下往上凿孔、加桩,然后将空棺木垂吊至选好的位置,放在钉奸的木桩上,然后如法炮制,从顶部垂吊尸体、陪葬品及保护尸体不被侵蚀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后盖上棺材盖,完成安葬。
(二)升置说 一部分人在山顶上握住藤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悬崖,先将人工拉至预先选好的地点凿好孔,然后将殓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人工在棺孔上钉上棺桩,随后便将棺材缓缓搁置在棺桩上。
(三)扎厢说 用竹木从悬崖底部开始逐层捆绑搭架,人工抬棺沿厢架而上, 放置棺木至目的地。这种做法似乎简单,但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则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长期使用,则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这种推测也有勉强之处。
四川宜宾的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
仁怀市历史文化
仁怀历史
仁怀取自当时的国策“布施仁爱之心,怀柔边远之民”,古时又称为符阳,该因仁怀县在四川合江(原名为符关)的南面,南为阳,所以称为符阳。
元末明玉珍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至重庆的大夏农民政权,将仁怀县改名为怀阳县,大夏不久灭亡,怀阳随之消失,而水西、永宁、播州三大土司争夺仁怀,仁怀沦为土司领,明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复建仁怀县。
1995年11月30日撤县置市,贵州省直管,遵义市代管。
2013年7月1日,交由省直管。
三分
仁怀县 仁怀市、赤水市****水县
光绪年,赤水因经济发展被单独划分遵义直管,建赤水厅。民国三年,改赤水厅为赤水县,1990年10月撤县置市。
道光年间,当时仁怀的辖区小溪里的穆继贤起义,引起四川、云南、重庆等周边剧烈震荡,建经历厅,并驻扎军队。在民国四年十一月(1915年),解汝钦在经历厅的基础上建****水县。
赤水市和****水县从仁怀县分出去后,目前的仁怀市面积1788平方公里。
七迁
自商周以来就有人类在仁怀繁衍生息,历史上首次出现“仁怀”这个名字并划定行政编制是在宋大观三年。宋朝时,仁怀地区土人众多,因为贫困原因造成地方混乱,匪人横行,严重影响中央在仁怀的管理,因此,在宋大观三年六月初一(公元1109年6月29日),建立滋州,下置仁怀县(今赤水市复兴镇)和承流县(今****水镇土城镇)。“仁怀”取自国策“布施仁爱之心,怀柔边远之民”。当时的县府为复兴场。
元末,仁怀县被明玉珍起义军占领,之后战火连绵。明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仁怀县再次收复,县府流园坝。
雍正八年九月十四,县令杜诠迁县府至生界坝宝峰寺,十一年中央正式批文迁移建城,十三年完成。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十,因生界坝缺水,再次迁移县府到亭子坝。
1954年2月4日,县府迁移到茅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