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路历程
张炜玮 《秘密分享者》创作于1912年,是康拉德的又一部海洋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索人性的心理小说。《秘密分享者》塑造了“我”――一位新任的年轻船长的成长过程。缺乏自信的“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合一,分裂,最后达到自我的心路历程
张炜玮 《秘密分享者》创作于1912年,是康拉德的又一部海洋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索人性的心理小说。《秘密分享者》塑造了“我”――一位新任的年轻船长的成长过程。缺乏自信的“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合一,分裂,最后达到自我的完善。康拉德的作品一贯着眼于人物及其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言行、经历和感受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以及他们的品质和潜能。
《秘密分享者》通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通过“我”自己的发现、观察、思考展示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自我”。开篇,“我”――孤独,缺乏自信的船长独自站在甲板上,船上鸦雀无声,周遭了无生命运动的痕迹。……“我”和“我”的船都屏息静气地踌躇着,“新任两周船长的‘我’是船上除二副之外最年轻的一个。”“对水手们知之甚少……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对船来说我是陌生人;甚至对自己而言,或多或少也是陌生人。”“水手们同舟共济十八个月了,而我刚来两周。“对于责任最大的船长之职缺乏经验。”所有这一切陌生人的感觉越发使“我”感到不安,从而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带领这艘船安全地归国。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那个神秘人物的出现,“我”会不会被自己打倒?能不能带领大家平安归国?我的孤独为邂逅另一个自我埋下了伏笔。当莱格特来到船上的时候,也是“我”树立自信的过程,他填补了“我”的内心的空白,慰藉了“我”孤独的心灵,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这个神秘的人物――“从黑暗处朝着我们的灯游来”的莱格特与船长,“我”有着惊人的相似:受训于康威,同样的黑脑袋,同样年轻,“就连我的睡衣穿在他身上都是不松不紧的,活脱脱的一个我的‘影子’”。小说中不下二十次地重复着“我的影子”(my double)“另一个自我”(other self)以强调二者的相似。这样的一个影子不但与“我”在外形上有惊人的相似,甚至于“我们俩”。的经历与“我们”穿的衣服都同样地相似。莱格特在赛弗拉号上的处境都与“我”一致――孤独,不受船长的喜欢,被老二副和管事的视为眼中钉、心头恨;而且也是刚刚做了大副。在莱格特为了挽救整条船的命运,失手杀了一位不尽职的船员后,没有一个人因为他救了整船人的性命而为他说句话,完全处于孤立的状态。莱格特,(用赛弗拉号船长的话说,“看上去聪明绝顶很有教养”)应该说这样一位受过教育的、纯洁的年轻人犯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罪――谋杀,如同圣经中人类犯下的第一桩罪一样――该隐在弑弟后,被迫选择了流放,莱格特在犯下他人生中的第一桩罪时,也选择了流放自己。这个有着不屈不挠精神和坚强灵魂的“人”,正是他适时出现,挽救了船长,也挽救了船只。
在这篇小说中,与其说船长救了莱格特,不如说莱格特拯救了船长。在船长“我”处于复杂、焦虑不安的状况下时,莱格特――一个像幽灵一样的“我的影子”,帮“我”找回了“自我”。早在莱格特登上甲板之前的对话中,“我就凭直觉感到了我们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这种“神秘的联系”按照弗洛依德的理论,这实际上是自我与本我的关系:
在与莱格特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与“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