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7/23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外科治疗
腹壁切口是外科常见疾病,发生率2%~11%[1],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为总结腹壁切口疝的诊治经验,现将本院1999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63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22~84岁();继发于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术后1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4例,直肠癌术后9例,脾切除术后3例,阑尾切除术后12例,子宫切除术后7例,剖腹产后2例,肠梗阻术后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例,腹部外伤剖腹探查术后4例,腹腔镜术后3例。其中6例为切口疝修补术后复发作第二次修补。63例中,伴慢性支气管炎9例,高血压病14例,糖尿病4例,肝硬化腹水4例,前列腺增生3例。术前行B超检查34例,CT检查5例。
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均使用抗生素,术后一般放置引流。(1)直接缝合法:切除切口瘢痕显露疝环,沿其边缘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前提下拉拢疝环边缘缝合。(2)补片修补法:切除切口瘢痕显露疝环,自疝环边缘向周围游离3~5cm,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后缝合腹膜,放置聚丙烯类补片(可置于腹膜肌鞘前或后[2],补片超过疝环边缘3cm),最后将补片与腹壁肌层及腱膜联合缝合固定。2001年前,根据疝环大小将腹壁切口疝分为小切口疝(<5cm)和大切口疝(≥5cm),对于小切口疝,尽量使用直接缝合法;2001年后,将腹壁切口疝根据疝环大小分为小切口疝(<3cm)、大切口疝(3~5cm)和巨大切口疝(≥5cm),对疝环3 cm以上的切口疝较多地使用补片修补,尤其对老年、肥胖、二次切口疝修补及合并其它慢性疾病者[2]。本组采用直接缝合法22例,补片修补法41例。
2 结果

3例发生皮下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经二期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随访2~6年,3例复发(1例为恶性肿瘤晚期,1例为门脉高压伴腹水,1例为重度肥胖),其余均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工作。
3 讨论
术前诊断典型的腹壁切口疝诊断本身并不困难,但体格检查有时常难以明确疝环大小、疝内容物性质以及疝囊与腹壁的粘连情况。特别是约有5%~10%的患者,由于过度肥胖、皮肤瘢痕严重增生或疝囊突起于腹壁肌肉与腱膜层间,体检时不易查出[3]。B超及CT对腹壁切口疝的诊断有帮助。B超可见腹壁缺损区域,能测量疝环大小及观察疝内容物、了解局部有无积液,特别是超声测量疝环大小对术式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抗生素的使用对于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尚有争议。虽然腹壁切口疝修补属于清洁(1类)手术,感染发生率不高,但行修补时(尤其巨大疝),手术剥离面大,时间较长,渗血、渗液较多,可能受消化道细菌污染,特别是采用补片修补法植入人工材料者,一旦感染将造成手术失败,故作者主张围手术期常规使用抗生素,选择一代头孢类或青霉素与内酰***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为主,术前半小时静脉应用。术后继续使用2~3d,体温正常停用。对于巨大疝,或伴发其它疾病时,可适当选择二代甚至三代头孢类药物,修补时间长者可于术中加用一次,术后根据病情,酌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手术方案的选择一般疝环<3cm时可考虑直接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