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林海音的两岸情缘.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林海音的两岸情缘.doc

上传人:dyx110 2015/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林海音的两岸情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林海音的两岸情缘
王晓琴
有一位非常独特的女作家,在台湾被誉为文坛“极为优秀的掌门人”,在大陆被赞为“两岸交流的第一批候鸟,两岸文学界祖母级伯乐式的核心人物”。她是“台湾姑娘,北京规矩”,公开表态要做一个“在台湾的中国作家”,甚至还把自己的台湾籍贯,先改为父亲的祖籍广东,后又改为母亲的祖籍福建。她为海峡两岸的“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殚思竭虑,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人就是林海音。
心灵的故乡:北京、台湾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父母分属台湾两大族裔“客家”和“福佬”。她生于日本,5岁随家迁居北京。初中时,叔叔死于日本人监狱,慈父亦愤懑而终。台湾的老祖父几番来信,要寡母带孤儿回乡。但身为长女的她说:“我才不回去念日本书”,于是回复爷爷:“我还是决定了暂时不回去。我是不愿意回去读那种学校,更不愿意弟弟妹妹从无知的幼年就受那种教育”,一家人仍留在北京。19岁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担任了《世界日报》记者,后与该报编辑、出身书香世家的夏承楹结婚,生三个儿女。1948年携全家返回台湾。在台湾既担任编辑、出版人,创作甚丰,且为人热忱,广交文友,被誉为“文坛上的女中豪杰”,成为受尊敬和爱戴的“有魅力的领袖人物”。
可以说,林海音的人生分为两半:前一半吸吮祖国大陆乳汁,属“老北京的番茄仔”,“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后一半归根台湾故土,创造了事业的辉煌,放射出生命的光采。因此,她亲切地把北京称为“乳娘”,把台湾称为“故乡”。她说:“台湾和北平是我喜欢的中国的一个省和一个特别市,我以能和这两个地方结为不解之缘为荣。”这两岸情怀,融入她的血液,化为她的灵魂,造就了她独特的人生和创作。

“台湾文学的播种者”
林海音坦言:“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这成为其生命的一大支柱。她先后担任《国语日报》编辑,台湾最大的报纸《联合报》副刊《联合副刊》的主编、兼任《文星》编辑,《纯文学月刊》及纯文学出版社的主编、发行人,成为最著名的老编辑和出版家,被誉为“台湾出版界的常青树”。
作为执掌台湾当代文学大权的“掌门人”,林海音对祖国大陆“五四”文学传统可谓情有独钟。她说:“我和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同时来到这世上。新文化运动产生时,我才是个母亲怀抱中的女婴,我是跟着这运动长大的”,“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更对祖国大陆新文学作家充满崇仰之情。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尚实行“戒严”时期,她不顾官方的禁忌,硬是冒着危险搜集查找资料,在她主编的《纯文学月刊》上,逐期介绍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祖国大陆作家,从朱自清、许地山、郁达夫、老舍、沈从文到朱湘、戴望舒等,两年内共介绍了18位作家、49篇作品,还都配有台湾著名学人的评介。以后又将陆续刊登的这些祖国大陆作家作品连同评介结集成书,题为《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印成厚厚的一大册出版发行。
身为本土作家“番薯人”,林海音对台湾乡土文学也满怀乡情大力培植。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坛一片荒芜沉寂,
“这固然是省籍作家,面对了语文转换的艰辛不容易运用中文写作有关,但40年代到50年代的政治弹压,也造成了省籍作家的萎缩和退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以主编的《联合副刊》为园地,用敏锐的文学鉴赏眼光,热情发掘人才,大胆提拔新锐。她满腔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