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麒麟才子 2022/8/1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来说任务是特别困难的,除了乐观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区域优势,创新思维,更新观念,调整产式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让人津津乐道,如哈尼族的“长街宴”、 佤族的“鸡肉烂饭”、傣族的“竹筒饭”、彝族“砣砣肉”、白族的“三道茶”、阿昌族的“手抓米线”等。
  3. 农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内容和形式称得上是多姿多彩,不同的民族服饰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彝族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其服饰就占四种主要类型中的三种,即红河型、滇东南型、乌蒙山型,还有一种谅山型主要在四川;傈僳族的“俄勒”,“俄勒”是傈僳族服饰中头饰的一种,“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妇女们戴上“俄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如同众星捧月;傣族的“筒裙”“筒帕”,傣族生活的区域都比较酷热,服饰上呈现出适应气候的特点,特别是筒裙,傣族妇女穿着筒裙,一方面充分呈现了女性苗条身材之美,无论走路或做事,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宽松透气,适应酷热的天气,让人凉快。   4. 农村民族歌舞。彝族的左脚舞、敬酒歌,傣族的孔雀舞、双面鼓舞、鱼舞等,哈尼族的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
  5. 农村建筑文化。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彝族的“一颗印”、 摩梭人的“木楞房”、基诺族的干栏式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傈僳族的“石板房”等。
6
  6. 农耕文化及田园景观。云南省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经济社会进展程度不一样,经济进展方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独龙族、怒族、德昂族、基诺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目前照旧保持着刀耕火种型的生产方式;彝、白、普米、拉祜和部分藏族及澜沧江东岸的傈僳族为主的山地耕牧型生产方式;苗、瑶等民族为主的山地耕猎型生产方式;傣、壮等民族为主的丘陵稻作型生产方式。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表现出多样的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如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地、西双版纳橡胶园等。
  7. 农村红色文化旅游。云南省革命老区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等地区,共47个革命老区县。红色景点如元谋县龙街金沙江渡口、威信县扎西会议旧址、会泽县水城红军扩红纪念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红色旅游景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金沙江皎平渡、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渡口、腾冲县和顺艾思奇故居、香格里拉县中心镇公堂等。这些红色文化均为土地革命和解放战斗时期的革命纪念地,具有确定的革命教育意义。
  三、云南省进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云南省农村文化旅游进展相对滞后,各地区在进展农村文化旅游时各自为阵,呈现出无序的特点,因此,在将来的进展中,应加强农村文化旅游进展的规划性和科学性。一方面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云南省少数民族许多都散居在高山峡谷,有的民族还是直过民族,如独龙族、基诺族、拉祜族、傈僳族等,这些特有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文化具有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我们在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敬重其文化特性,突出其精华,扬长避短。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旅游开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