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9
文档名称: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ppt

格式:ppt   大小:50,666KB   页数:26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ppt

上传人:莫欺少年穷 2022/8/18 文件大小:49.4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居住区演进与前瞻
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回顾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历经里坊、街巷、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综合居住区的过程,并呈现出螺旋形发展势态,体现居住区明显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现象。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建设。
其三:规划组织结构形式50年代初期采用了邻里单位形式,如北京洒仙桥居住区等,其特点是布局较自由;住宅行列式布置均有较好朝向,但空间单调,可识别性较差;公共设施简单,其布点也未能考虑居民出行路线,居民购物不便。
其四:建设体制实行“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没、统一管理”的统建制,推进厂成街成片、成组成团并配有完备设施的新型居住区的形成。
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特点是:
其一:60年代初,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创造安静、优美、生活方便的居住区,并日在提高建筑密度,继承传统方面也有不少见解,对当时的居住区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在上海蕃瓜弄小区可以看到一斑。
其二:6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规划被取消,城市建设无章可循,统建体制完全解体,住宅建设采取的是“见锸针”、“占用少量零星农田或城市边角地”等挖掘潜力的方针,因而出现散、乱、差的局面,同时受到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极左思想的影响,提倡“干垒精神”。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居住区,住宅一般是公用厨、厕,内、外装修简陋;公共配套设施稀少;建筑艺术被否定,住宅布置均采用简单的行列式,单纯从力便简化施工出发,居住环境质量低下,早巳不能适应人民生活需要,如今大多已成危房,被陆续拆除。
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特点是:
其一:住宅商品化;住宅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开始从粗放型转变为小康型 ;
其二:居住区规划创作手法多样化
其三:居住区结构组织向多元化发展,不拘泥于分级的模式,更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的塑造;
其四:小区功能布局观念的更新。
其五:规划设计思想理论增强了“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对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
域引起了注视,并有涉足的良好势头
第二节居住区的概念及组织构成
一、居住区的概念
指城市里的居住区,从人口来界定,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并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一些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规模为3~5万人。
二、居住区的基本组成要素
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气象、 植物等。
1)物质要素
人工: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
2)精神要素 民行为、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
济技术、历史文化、邻里关 系。
三、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
1、居住区用地:
(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用地。
四、居住区的规模分级构成
1、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城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
居住区
居住小区
组团
户数
1~
3000~5000
300~1000
人口
3~5万
1~
1000~3000
面积(公顷)
50~100
15~35
4~6
2、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