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会问题丛生与新观念、新信息不断产生,多元及应变的思考成为必要
与必备,这种思维模式的大转换,产生以下两个挑战:(1)有什么快速吸收、消
化信息的管道与方式,以免跟不上时代的脚步?(2)有什么可以集合个人之有限,
以激发众人无限智慧的良方,来处理多变的社会?
面临如此情景,“集体学习”似乎是可行的办法。因为,在团体中经由个人
的贡献可以产生超越个人之和的融合效应。而就个人层面来看,如此的学习方式
也直接呼应了人的基本需求,譬如:“求知与被知”,人对未知的事物会想要知道
而去探索,否则会有担心与不安,一旦求知后会得到满足与踏实感;而有知之后,
会渴望他人知道自己的“知”,以肯定自己的存在与有用性,因此,需要有表达
或表现的机会,并进一步能被接受与了解;其次,“独享与分享”,人一方面需要读书会操作手册
拥有私秘感,另方面却也希望与人交流,彼此接纳与欣赏;再者是“独立与归属”,
人的一生都努力追求自主,以证明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又期望与别人产
生关联,能被他人认同,建立依附的关系,产生“我们”是一体的归属感;又如
“求变与安顿”,人常不甘于一成不变的重复或僵化,但内心深处却又祈求平安、
安定,这之间是一种平衡的追求。
由于读书会具有知识累积、开放表达、情感交流、智能开启等功能,能相当
程度满足上述的个人需求,因此,属于集体学习式的读书会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方
式。
对大学生而言, 读书会还有特别的意义。中国的大学生从高中灌输填鸭式学
习走向需要自主学习的大学后, 常不能找到合适学习方法, 要么和高中一样只会
听课考试,要么就完全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参与读书会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
式,使之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从对学习没有兴趣到充满兴趣。
日本著名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在 《即战力》一书中说现在的生们学 缺少在较
短的时间内抓住他人说话的要点,并就此展开辩论的能力,读书会正是这样一个
训练讨论能力的极好机会。
第四节 如何组织读书会
组织一个读书会,首先要招募成员。读书会成员以八至二十位较为恰当, 必
须是自愿参与的,并有初步的共识。成员的来源可以是社团内部成员,也可以是
面向全体成员。通常可透过简单的网络宣传和线下,说明成立的目的,初步的构
想,让有兴趣参加者了解。
其次要选择或发展研读材料。研读材料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画、一片山水、
一场电影,这些都是为了刺激大家的讨论。为使每个人都敢于开口、都能深入浅
出地谈论,研读材料在开始时内容应生活化,慢慢地随团体的进展而逐步加深、
加广。作为的德鲁克社团发起的读书会,应该选择德鲁克之窗内的经典管理著作
为阅读材料。
其三要选择负责人人。读书会负责人有两种:团体的负责人,对内协调联络,
对外代表这个团体;读书讨论会的主持人,目的在协助讨论的进行。团体成员应读书会操作手册
共同决定二种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如:推举、轮流担任),并选择适当的人选。
通常团体的负责人需要具有服务的热诚,而读书会讨论的主持人,必须知道如何
进行有效的讨论,二者都不必要是学有专精者。
其四,读书会要能成立,必须要事先规划、组织聚会。聚会要选择成员都能
出席的时间,读书会以每周或隔周聚会一次为宜,聚会的时间应事先排定(如每
周三晚上),以利于记忆。聚会最好有固定的地点,成员才会有归属感。如果条
件许可,最好能选择德鲁克之窗。
至于在活动方式方面,则应力求多元化,因为每个人个性不一,有人喜欢静
态的阅读讨论,有人喜欢动态的参观旅行,并且如果能结合书中所说的,于生活
中身体力行,则学习的效果将更佳。况且,偶而穿插休闲活动,有助于建立成员
的友谊。
其五,读书会在运作上,应建立回馈的措施与民主的气氛。大部份的人都需
要被了解与鼓励。讨论时,在 成员可以不同意彼此的看法,但不需要因此就否定
他人。轻率地否定他人,常会打击对方信心,让对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从
此一言不发、退出读书会。因此,当他人讲话时,应注意倾听、尊重,并给予回
馈。如果每次聚会结束之前,能够留一点时间让大家分享对这次活动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