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7/25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关键词】针刺方法; 补泻方法; 刺激量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1 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
《内经》首先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在《内经》补泻法中,迎随补泻是补泻法的总则[1],徐疾补泻法是其它补泻法的基础。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我们从《内经》及后世补泻中加予探讨。

《灵枢·终始》中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谈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说明补法要比泻法刺激轻,如果留针时间相同,则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关于捻转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灵枢·官能》中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摇大其孔,气其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在泻法中捻转用“切而转之”,出针时摇大其孔,在补法中捻转用“微旋”,出针按压针孔,因此可以说补法的刺激量也是小于泻法的刺激量的。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作过这样的记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夺其实也”。也即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徐疾补泻法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徐疾补泻法的关键在于速度及留针时间。由于补法中,进针时所用力量大,进针时间长,因此,补法的刺激量要比泻法的刺激量大。《素问·针解篇》将徐疾法解释为出针时间的长短:慢出针即留针时间长,疾出针指留针时间短,所以从刺激时间来看,徐疾补泻法中,补法的刺激量大,泻法相对于补法则刺激量小。
在《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提插补泻法,只是在《难经》中才得到进一步阐述。提插补泻法的关键在于指力的轻重。将针重插轻提为补,反复重提轻插为泻,分析其操作,显然重插轻提的刺激量要大于泻法轻插重提的刺激量。
《千金翼方》提出了“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在明代《金针赋》中“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捣臼”“龙虎交战”等补泻法就是一种分别在天地人部分层补泻的一种刺激量大的补泻法,无论是从刺激强度还是从行针次数上,都说明补法刺激量大,而泻法刺激量小。
因此,在同一补泻手法中,捻转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中,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而徐疾补泻法和提插补泻法则正相反。针刺补泻与刺激量应根据生理状态病情虚实来决定。
2 补泻分大小与刺激量的关系
在各种补泻法中,同一种补法或泻法,其刺激量是有大有小的。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出了补泻要分大小。《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有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从原文分析可以看出,杨继洲首先提出了补泻的量的大小问题,即有刺激量大的大补大泻,也有刺激量小的平补平泻。
3 临床运用
通过对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分析,可以看出,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强弱大小是有区分的,同一种补泻法也有刺激量的大小。补泻手法的实质是因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