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典音乐剧赏析
主讲: 刘 华
对音乐剧的认识,
仅仅局限于当代音乐剧的四大名作上.
《悲惨世界》、
《猫》、
《西贡小姐》、
《歌剧魅影》
音乐剧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
著名音乐剧作词人奥斯卡·小一个盈利很高的产业,仅一部《剧院魅影》,仅算其已经获得的利润,就有近30亿美元了。
然而,音乐剧并不是靠“抢钱”而一夜暴富的。《剧院魅影》赚的钞票,是来自于其近20年的舞台周期、来自11种语言的演出版本,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城市的巡回演出。事实上,薄利多销。
所谓的商业化并不是粗制滥造以次充好,那只是商业化的“初级阶段”玩的把戏,长不了的。真正的商业运作,必须是剧目本身的精益求精,计划上的精细盘算,管理上的严密周到……所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资。
别以为音乐剧的花销就是豪华的布景和铺天的广告,聪明的投资者会把钱用在“人”身上。其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艺人”,而是创立、维护和运行某种有效的“制度”和“机制”的人――这才是搞“产业”。
西区的故事
西区的故事
除了伯恩斯坦细腻婉转的音乐、桑德海姆才华横溢的歌词
更令人难忘的就是天才的编舞师罗宾斯在剧中对于芭蕾出神入化的使用
使得《西区的故事》成为百老汇传奇之作
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
1918年10月11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威休肯。从小就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
也正是这种梦想推动着他在将来的岁月里不断的奋斗,从而为百老汇甚至美国舞蹈界书写了神奇的篇章。
罗宾斯在纽约大学就读时专业式化学,它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舞蹈训练并参加与舞蹈有关的的课余活动。
读书期间先后几次参加了一些小型音乐剧的排练和演出,并在其中担任群舞演员,这使他为日后进行编舞和舞蹈指导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
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了美国芭蕾剧院,此时他才22岁。并很快站稳了脚跟,从群舞演员升到了独舞演员。
罗宾斯并没有满足仅仅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他更希望通过自己对音乐和作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构思和指导,自己的想法能够在舞台上得以展现。正是这种强烈的创作欲望推动着罗宾斯一步步走进音乐剧。
罗宾斯在百老汇职业生涯的开始时非常顺利和幸运的。
1944年的《锦城春色》(On the Town)中担任舞蹈设计,初次亮相就受到好评。
这部作品由乔治·阿伯特执导,年轻的伯恩斯坦作曲。
伯恩斯坦琅琅上口的旋律与罗宾斯引入的火爆热烈的踢踏舞场面配合的相得益彰,首演即得以成功连演463场。
《锦城春色》是罗宾斯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将精力更多地方到音乐剧的舞蹈编导方面。
接下来的将近15年的时间内,罗宾斯基本上同阿伯特合作,诸如为其《高跟鞋》、《称我夫人》等进行舞蹈设计和编导,1947年《高》剧在百老汇首演就取得了连演727场的成绩。
在艺术上,罗宾斯的要求始终是非常苛刻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演员的表演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会被不断要求重新排练。因此,也成为剧团里“不受欢迎”的人。
1954年洛宾斯还尝试着执导并独立编舞了《小飞侠》
1956年真正意义上独立执导了自己第一部剧作《铃儿响叮当》。在这部作品中,他和另一位著名的舞蹈设计师鲍伯·弗斯合作。在剧中对于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得以连演924场
洛宾斯和鲍伯·弗斯获得了第11届托尼奖最佳编舞奖的提名
这也为他的下一部成功之作《西区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1957年9月26日首演的《西区的故事》连演732场。成为举世公认的佳作。罗宾斯在这部作品中的舞蹈设计更是被视为音乐剧舞台艺术的经典。
在《西区的故事》中,罗宾斯史无前例的集“编剧、编舞和导演”头衔为一身,并通过这部剧目为音乐剧舞台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该局也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
《西区的故事》中的舞蹈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不仅仅因为他的舞蹈场面宏大和振奋人心,而是因为众多的舞蹈在洛宾斯的巧妙安排下,显得如此合理和井井有条。
从激情四射的古巴黑人的曼波舞(Mambos)到庄严高贵的芭蕾舞,再到街头少年搓着手指的踢踏舞,每个角色做出的每一个舞蹈动作看起来都恰到好处。
夺取了当年的托尼奖的最佳舞蹈编导奖
五年之后的1964年,罗宾斯迎来了他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顶点。
《屋顶上的提琴手》
(Fiddle on the Roof)
1964年9月22日在纽约的百老汇首演
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和舞蹈的地位被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