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阅读城市
冯 叙 摘要:本文通过联合设计教学中的一次实验,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探讨了三种文化背景及建筑教育体制下对待同一命题的不同角度和方式,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结果。从而提倡在未来的建筑教育中,注入更多的换位思考和比较研究。
同学道:“难道你不觉得这里太拥挤了吗?”回答却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这取决于你希望在这里发生什么。”对于建筑师而言,能否完成由主位思考向客位思考的转换,即作为生活的设计者还是参与者,将决定我们以怎样的身份来介入整个设计以及获得怎样的体验。
在城市现象的研究过程中,不同学校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可能会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有趣的是他们的方式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同济同学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相对感性,往往采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观察结果:“这里的人流很密集,那一个空间非常人性……;”但是,香港和耶鲁同学则倾向于用实际数据和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耶鲁同学,对于建筑和空间的敏感程度更胜一筹:在同样的街道观察,他们能快速而准确地画出空间关系的剖面图建筑关系的轴测图,可见平时所受系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
表现在设计说明上,区别也非常明显:同济同学多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说明,耶鲁同学则多用数字和表格作为说明的依据,可谓是感性和理性的极端体现。香港同学介于二者之间,更倾向于理性的说明。
不同背景的同学会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水平接受的差异来自于他们不同的期待视野。比如,对于上海的租界历史,香港同学就格外关心,一旦获悉某地块曾是殖民地,他们就会追问“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殖民时间是哪一段”等等一系列和殖民相关的问题,这种集体无意识来自对自身文化的关照和比较,也提示大家对于建筑背景应该保持的态度。
耶鲁同学,由于他们所受的理性训练,往往会选定某个主题作为特定的观察对象,比如,有的同学对上海的酒店感兴趣,就会集中关注酒店的类型以及它们和街道、周围建筑的关系,并且迅速画出平面示意图;有的同学对住宅的落水管感兴趣,则会在每一个类型的落水管前拍照和记录以方便之后的分类和比较研究;甚至有人对中国乞丐和美国乞丐的差别感兴趣,则具体到他们在街道的哪些
路段出现,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做出分类……
他们的研究方式给我们以很大启发:作为建筑师,不可能奢望解决所有的城市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对于某些现象保持敏感和关注,谁说城市和建筑的变迁不是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反映出来的呢?
3 实验结果
五个组基本上都是以PPT的形式来展示结果,有的组为了说明问题,也增加了草图DV等表达方法。
这一组同学对南京西路沿线的地铁站、巴士站,以及出租车停靠点做了详细记录,同时还包括自行车和摩托车停车场的位置,和街道的关系等,另外,还加入了和香港城市道路交通的比较。
应该说,他们感受到南京西路的某些特质,并且尝试以建筑语言进行表达,但是,还不够敏锐,尚未归纳出这条街道的主要特征以及背后的发生和形成机制。对于他们的评价是,仅仅阅读了城市文本字面的意义,但是对于其中更多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的意义”,缺乏感知和探询。这或许归结于时间的仓促,也可能由于文本“垂直接受”水平的缺乏。
这一组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筑和道路剖面的关系上,同时还对不同路段的交通以及同一路段不同时刻的交通做了统计,不足的是,表达方式过于感性和图片化。
对于这条街道,他们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有些街道是属于白天的,有些则属于夜晚,茂名南路显然是一条属于夜晚的街道。在夜晚,它呈现出和白天完全不同的性格,也正是它个性中真正迷人的时刻。同时,对于这条街道的理解,他们缺乏足够的厚度,即大多数观察是基于临街面的,而对于进深方向的建筑特质,没有做足够的挖掘,这也是他们的结论过于肤浅的原因。对于文本的阅读,应该尽可能地由能指进入所指,否则,无法形成真正的对话。
这一组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独立住宅的不同形式以及它们和围墙、院落、落道路之间的关系,另外,住宅内部以及住宅之间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也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PPT文件之外,手绘草图也是表达方式的组成部分,同济大学的一名韩国留学生还将之与韩国的住宅形式进行比较,以寻求差异。
这一组的结果受到主持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因为他们获取了这条街的基本特质,答案虽然简洁,但是非常清晰而有力度。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召唤结构被建立起来,阅读的主体和客体此时成了平等的“你”和“我”,二者之间产生了有意义的对话。虽然对话的范围尚未延伸到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