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docx

格式:docx   大小:2,571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docx

上传人:陶小豆 2022/8/21 文件大小:2.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徽州古建筑概括
——建筑结构、结构与材料
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目录:
建筑结构种类
一、建筑结构
混淆式拱。
二、建筑结构:
(一)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1、柱、柱础和櫍(zhì)
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梭柱是将柱卷杀成梭形,根源于宋代,明朝徽州建筑保存了梭柱。明朝外墙柱子多与
4
外墙脱离,清代边柱角柱半嵌入外墙内。柱子的高细比约在1:9到1:10,两头略细,中间略粗。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创建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样形式,花式丰富。简单的仅用方形石块,大型住宅用圆形和八角形础石。复杂的也有由基座、础身。盆唇三部分组合而成,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花式则是越到清末越繁复。
櫍(zhì)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櫍(zhì)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
正交,有利于防阻水分上涨。柱与柱础间经过摩擦阻力固定,因此当櫍(zhì)开始***时,可
以更换,可使柱身不受影响,不致“感染”而***。此后清代取消了櫍(zhì),往常是在柱脚下打一小孔洞来清除湿气。
2、枋、雀替
枋(fāng),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它往往是随着梁或檩(lǐn)而设置。枋以其地点之不同而名称不同,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
一般来说,枋都是沿面阔方向水平放置,而梁是沿进深方向水平放置。枋的断面多为矩形,而梁的断面为矩形或圆形。
5
额枋,明清徽州建筑不单将梁栿(fú)加工成月梁,还将阑额等额枋加工成月梁状,月梁的形式几乎在任何一座徽州建筑中都随地可见,十分流行。明中叶前,月梁状额枋下刻一新月形长弧线,俗称“剥腮线”,后逐步变短变圆,清代蜕变为圆,也能够由此作为推断建筑年月的佐证。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能够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有用在柱间的落挂下,则是纯装修性的。一般认为,雀替就是宋《创建法式》中的绰(chuò)幕枋。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丁头拱演变而来的,后边将详述。
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结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距。明朝徽州建筑的令拱上多使用替木承托梁枋。
1、梁架
徽州建筑的梁架多为彻上露明造,匠师在适合装修的原则下,把结构与雅观融为一体,下面则要阐述:
(1)蜀柱,为梁上矮柱,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达到所需高度。当其自己的高
6
度小于其宽度时,清代称之为柁(tuó)墩,宋代木构一般无此构件。明清徽州木构中,常于蜀柱之下垫一柁墩,并常雕饰成仰莲状,当不用柁墩时,蜀柱下端多收杀成鹰嘴形式,称鹰嘴。
2)叉手,宋代建筑各榑(bó)都用斜杆支撑固定,一般雕琢成奔浪、卷云状,其中支撑脊榑的人字形斜杆称为叉手,其余为托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