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14
目 录
一、概述ﻩ2
(一)工程概况ﻩ2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2
(三)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2
(四)勘察完成的主要工作量ﻩ4
二、地形地貌 5
三、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 5
(一)地层岩性 5
1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1
序号
勘察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钻 孔
m/孔
2
勘察点测量(点位、高程)
点
2
3
取样
取土样试验
组
6
4
取岩样试验
组
6
5
水 样
组
2
6
原位
测试
标贯
个
4
动探
个
6/
7
水文观测
次/孔
4/2
8
编制拱桥钻孔平面图
张
1
9
编制钻孔柱状图
张
2
10
编制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张
1
11
编制实验数据、原位测试统计表
份
3
12
附表:岩石抗压试验报告
份
1
13
附表:室内土工试验报告
份
1
6 / 14
14
附表:水质分析试验报告
份
1
15
附表:建设工程勘察见证报告
份
1
二、地形地貌
桥址区位于株洲县堂市乡黄竹村境内湘江左岸(厂区东南侧)湖塘线K4+663.5段处,地貌单元属丘陵,现有水泥预制梁修建年代久远,建于1971年,桥面西南侧已被碾压变形,原填筑石料部分已脱落(详见下图)。桥址区泄洪道宽约8。5米,深距桥面3.5米,相对于高程在35。0m,呈∪型分布,~40。08m之间,相对高差约2。08m。
西南侧
东北侧
三、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地层资料,桥址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残积粉质粘土(Q4dl+el),下伏地层为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
7 / 14
(D3s)砂岩.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和分布情况描述如下:
1、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土层
1、素填土①(Q4ml):褐黄色为主,褐红色,湿,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含砂岩岩块,土质不均,回填时间约5年。ZK1、ZK2区段均有分布,层厚0.8~1。2m;层底标高36.67~37.86m.
2、粉质粘土②(Q4dl+el):褐黄色,略带肉红色,湿,可—硬塑状,具网纹状,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ZK1、ZK2区段均有分布,层厚1.7~;层底标高34。17~36.16m。
2、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基岩
3、全风化砂岩③(D3s):褐黄色,紫红色,原岩结构已大部分破坏,呈土状,稍湿,硬塑状,局部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薄膜,局部夹强风化岩快,、ZK2区段均有分布,层厚2。1~2。4m;~33。76m.
4、强风化砂岩④(D3s):褐黄色为主,杂肉红色,杂色,砂质结构,节理裂隙发育,沿节理面多有铁锰质渲染,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局部呈砂状,少量呈短柱状,手可掰断,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ZK2区段均有分布,层厚0。9~;~.
5、中风化砂岩⑤(D3s ):褐黄色,深灰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沿节理裂隙面多为铁锰质渲染,
7 / 14
岩芯完整,呈柱状,节长10-35cm,少量呈块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属较硬岩。ZK1、ZK2区段均有分布,。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钻孔柱状图、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二)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参阅资料,该区段主要受北东向构造控制,且以清溪北东构造、石回咀北东向构造较为明显;桥址区内走向北东的褶皱轴面和压性破裂面十分发育,同时伴有走向北西的张扭性断裂,该构造在平面展布上具有鲜明轮廓,而且在总体构造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清溪北东构造、;岩层产状:113°∠31°.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体系主要表现为现泄洪道内的动水,水流缓慢,水位高程约在35.6m,,主要补给方式为湘江河水与大气降水。
(二)地下水
桥址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其富水程度受岩性及构造条件控制,地下水
8 / 14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