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构造地质学10新构造运动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
(1)大规模的拉张运动 (3)大规模的走滑活动
(2)大规模的俯冲、碰撞活动 各朝相反方向移动,太平洋板块滑向NW,北美板块滑向SE,裂痕越来越深。至今,断层已深入地壳32~48公里,宽自几
米至1,600米不等。断层移动~5厘米/年,但其力量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段滑动,有的地段“咬住”不放。滑动段硬要拉着不动段移动,张力逐渐增强,直至断裂,爆发一次强烈地震。近百年来,本断层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26起,素有“地震之乡”之称。
旧金山这场灾难是圣安德列斯断层大错动的结果。只见旧断层部位新出现一条430公里长的破裂带,东北侧下沉米,南方位移米。另有一条新断层从干线分支,穿过旧金山市区,成东北—西南走向伸入海中。
有趣的是旧金山东南的霍利斯特镇的艾梅顿酒厂,1948年错误地把厂房建在圣安德列斯断层线上。1956年8月,人们发现厂房错开10厘米宽的裂痕,从屋顶到墙脚齐齐朝北西—南东方向切去。到1969年,相错距离已达25厘米,房子变成两爿,一半在美洲板块,一半在太平洋板块。断块正向太平洋“漂”去。
圣安德列斯断层不会停止它的活动,太平洋板块总有一天要脱离大陆“漂”向大洋。据多年漂移速度推算,包括洛杉矶在内的太平洋板块,约在50万年后,将向西北移动480公里,把旧金山海湾堵死(成为内陆)。再过13Ma,太平洋板块只剩一点连着大陆,旧金山又见到海洋。40Ma后,完全脱离,板块成了太平洋的海岛,洛杉矶成了岛港城市。
(4)褶皱运动
新第三纪及第四纪中褶皱发育虽不及地质历史时期强烈,但断裂带附近常见地层褶皱现象。
我国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由于我国处在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使得新构造运动及新构造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有:
(1)新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幅度
我运动外,垂直升降也相当显著,大陆在新构造期总体上升。
上升幅度西部大于东部,但在西部一些刚性基底断块上,上升幅度偏小,形成西部大中型盆地如塔里木盆地。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与新构造变化幅度有关。
(2)岩浆活动、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断裂活动在新构造运动中不仅控制新构造的格局,同时控制了新构造期的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新构造期断裂活动主要是继承先成断裂,特别是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如金沙江和红河断裂。我国西部沿断裂形成高耸的山地及深陷的山间盆地,如点苍山和大理盆地;我国东部沿海沿新华夏系方向断裂形成密集的最新活动断裂群,沿断裂群发育新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
新构造期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新第三纪比老第三纪剧烈,沿NNE及NE向形成大面积的熔岩覆盖。喷发时代大致可划为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早—中期及现代。东北和南部喷发延续时间长,中部区只有较早的一到二期喷发。
地震活动与新构造关系密切。强烈地震震中大部分沿断裂带分布。大陆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带(沿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一线)地震频度很高。由于强震沿线分布,而断裂间的断块内部常为微弱地震活动区。因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成为强烈地震活动带和微弱地震活动交替出现的格局。时间上地震活动具一定的周期性。
汶川-茂县断裂
北川-映秀断裂
都江堰-安县断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为了识别地壳运动或现今地壳运动的迹象,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地质构造法—几亿年到几万年
(2)构造地貌法—几万年到几百年
(3)考古法—几万年到几千年
(4)历史法—几千年到现代
(5)测量法—几十年到几个月
(6)遥感解译、地震法、地球化学法、测年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法等
深部地球动力学环境研究-地质构造法
深部地球动力学环境控制一个区域的构造演化。通过对深部地球物理信息(重力、磁力、典型特征等)的剖析,能更加客观地反映新构造运动的本质。
构造格架的研究-构造地貌法
我国以往的构造格架研究多注重对前喜马拉雅运动的研究,对新生代的重视不够。近年应用较多的是遥感解译,新第三纪以来活动的断裂航卫片影象清晰,遥感解译可初步揭示研究区的新断裂网络。但不是所有线状影象都是断裂,遥感解译结果还要经过野外较核。野外较核是多种方法(野外观察法、地球物理法和地球化学法等)的综合。对于大片被
第四系覆盖的区域,要配合地球物理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如甚低频、氡气测量等。有些如要弄清新构造的深部展布,还要采用耗资较大的深部地震或大地电磁等方法。此外,历史地震和温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对断裂活动性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地层及其变形研究-地质构造法
晚新生代地层厚度及分布、组成及变形等是新构造运动及其应力场演化研究的基础。在第四系覆盖区,系统收集钻孔资料,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