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人于2006年7月2日参加了杭州浙江大学的MST2006的培训,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网架的人来说,收获很大,我愿意把我听课的笔记和对培训老师老师的提问以及和当时与一起培训的学员聊天时讲到的网架设计经验拿出来,大家一起学中具体的操作顺序就不讲了,主要是操作中的关键地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1、在选择约束的时候,对于后面的操作中有一项是“约束信息”中的“约束条件”,先选择“其它”,即不约束,等在后面的操作中添加完荷载后再在合适的地方施加约束。原应是程序中的“约束信息”中的“约束条件”都是周边约束,当你选择这个的时候会发现,程序在周边每个网格的节点上都给你加了支座,这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有的时候可能你是几个独立柱支撑,而且支撑的点并不是那么标准都在周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加约束,先选择“其它”,等你填加完荷载的时候再根据你网架的外型及现场能给你的约束条件来加约束。
(这其实是建模时标准网格的支座设置问题。一般都是在后边加支座约束)
    2、建立/约束,在相应节点上施加约束,有4个选项,分别是固定约束/弹性约束/强迫位移/斜边界,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这4个选项的区别:
         A、固定约束,意思是在网架的支座处的X/Y/Z方向的线位移为0,而角位移自由。这种约束是认为支座处的刚度无穷大以至于支座处的X/Y/Z方向的线位移为0,这是在真实物理世界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真实物理世界中就不存在绝对刚体,当然就不存在刚度无穷大,所以支座的地方肯定有位移,而且在地震的时候,支座之间可能会有相对位移,但是如果你选择了“固定约束”,那么你将会在后面的震形显示中,你会发现“固定约束”的支座就象钉在石板上的钉子一样一动不动-----可能吗?
(也是可能的,如筒壳型煤棚,其支座在落地的土建基础上直接焊接,即支座底板与埋件直接焊接,该支座可认为固定;另按照筒壳拱与曲梁的区别,其支座应有较大的水平约束)
         B、弹性约束,意思是在网架的支座处的X/Y/Z方向的线位移不是0,但是也不是自由移动,而是用3个方向的弹簧来模拟支座的性能, 需要我们计算的是弹簧刚度K,这是弹性力学中的概念。因为既然世界中不存在绝对刚体,那自然一切物体在一定变形的范围内它就是弹性的,因此弹性约束才是最接近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约束,而固定约束是不存在的。(?)
         C、强迫位移,它是模拟支座的的不均匀沉降的。有的人讲网架对支座的的不均匀沉降有良好的适应性,不需要考虑,有的人则认为既然存在为什么不考虑,而且认为当地基是软弱地基的时候且不是桩基础并且在支座附近有不均匀的堆载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意见分歧较大,罗尧治教授的建议是谨慎使用,最好你们别用,因为他自己也很少用,我问了他的学生,他们告诉我这个功能很少用  。我是忠实的把这些意见告诉各位虎友,没有一点我自己的特殊加工,所以这个功能你自己来决定是否使用。
         D、斜边界,就是支座自己的局部坐标系和网架的坐标系存在一个坐标轴的交角,支座是倾斜的,这个时候你用这个功能来模拟。
         以上4种约束经常能用到的是固定约束/弹性约束,推荐弹性约束,因为此约束接近真实!在这里
罗教授甚至这样说,一个虚假的弹簧约束可能也比一个固定约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