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经读书笔记2022年字
篇一:《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共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梦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根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特别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到达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进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进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状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根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很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行。“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之意。《诗经》中用比方的地方许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方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方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根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拟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忱、剧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拟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拟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拟少见。国风中用了许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消失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到达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表达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很多采自民间,更多地表达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拟接近当时的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