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doc

上传人:jiqingyong15 2022/8/24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之为官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