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戒毒所警察禁毒讲座
篇一:禁毒安全教育讲座
禁毒安全教育讲座
学习禁毒学问
1、何谓“国际禁毒日”?
1987年6月,联合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国际会议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觉亲朋好友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养成良好的行为,杜绝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6)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引诱、哄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决不再吸其次次。
7、怎样正确对待吸毒者?
吸毒者是社会中的一类特别群体,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从医学的角度看吸毒者也是病人。因此,吸毒者具有双重性质身份。要正确地对待吸毒者,既不要因其吸毒违法而卑视他们,又要区分于一般的病人,严格治理,依法科学戒毒
8、青少年应当避开与4种人交往:
有吸毒恶习和嫌疑的人员;从强制戒毒所释放回来的人; 从劳教戒毒所回来的人员;
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处理的人。
9、青少年应当远离三种场所:
赌场、有贩毒嫌疑的住宅、社会上营业性消遣场所。同时防吸毒要从不吸烟开头。
10、如何推断他人染上毒瘾?
(1)无故旷工、旷课,学业成绩、纪律或工作表现突然变坏。
(2)在家中或单位偷窃珍贵物品,或突然频频地向父母或朋友索要或借用金钱。
(3)食欲不振、面色灰暗、身体消瘦。心情不稳定,特别的发怒、发脾气。坐立担心、睡眠差。
(4)为掩盖手臂上的注射针孔,长期穿着长袖衬衣。在不适当的场合佩带太阳镜,以遮掩收缩的瞳孔。
(5)行动神奇鬼祟。白天少吸、多睡,晚上多吸、少睡,对毒品以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不寻常地长期躲在自己的房间内,或远离家人、他人。常常无故进入偏僻的地方(觅毒品),与吸毒者交往。
篇二:禁毒教育学问讲座稿
禁毒教育学问讲座稿(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主讲:和进超
一、从案例引出课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川的一家强制戒毒所。这家戒毒所,有一位姓王的女医生,她每天观察大量的戒毒人员因吸毒而痛不欲生。一贯好强的她对此表示疑心:“莫非毒瘾真不行抗拒吗?” 她打算要以身拭毒,要亲身“获得感受”,用自己的自信来制服毒品,她要写一篇震惊世界的论文,以自己的“宏大”试验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她从戒毒人员那里猎取了购置毒品的渠道,然后开头了她的“宏大安验”。王医生开头了她细心打算的第一步,开头吸了第一口毒,并在专用记录本上描述:“极难过,呕吐。”其次次,她接着记录:“开头有些舒适感。”第三次,她写道:“较适应。”假如这时她毅然止步,她仍旧是一名令人敬重的医生,但她没有。第四次,她又写道:“完全适应”。这时,她已认定自己是真正的海洛因制服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吸毒人员,她要将亲身试验告知世人,她是毒魔的唯一制服者。她要像丢弃一双破鞋一样地丢弃毒品。
然而当她象饿虎扑羊般地扑向海洛因时,一切就变得那么地可悲、可叹又可笑了。这时她后怕了,她开头挣扎了,然而越来越大的毒瘾,使她难以自拔,先失去了丈夫,然后把存款吸光,把家俱变卖,然后变得一贫如洗。没多久,她的身体开头变得丑陋:身体消瘦,头发开头脱落,身体外表全部可以注射的大小静脉处已看不见一处完好的肌肤。最终,在她“宏大的试验”只有1年零7个月的时候,割脉自杀了。此时,她才30岁。
一个戒毒所的女医生掉进毒窟就不能自拔,所以我们肯定要珍惜
生命,远离毒品,千万别把生命当儿戏,千万别沾第一口!
二、毒品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
前面讲了王医生用自己的生命做了一个可悲、可叹又可笑的试验,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出名的斯金纳(Skinner)动物成瘾性试验。
试验人员把一只猴子关在一只特制的铁笼里,铁笼里设置了一个铁棒,只要猴子碰动了铁棒,立刻就会被打一针吗啡。开头,猴子好像很生气,由于挨了一针,很痛,便尽量躲避碰撞铁棒。可是一不当心,它还是碰撞了,自然又挨了一针。几天过后,猴子开头不生气了。由于它觉得每次碰撞打针后,身体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欢乐”。于是,它开头有意识的碰撞铁棒。随着时间的推移,猴子又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