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7/28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其人生观
【关键词】:苏轼儒家道家佛(释)家思想出世入世外儒内道乐观旷达
【题要】: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在诗、文、词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书法、绘画。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清新活泼,富有情趣,开诗歌一代新风。他的散文,生动自然,有创造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清新劲健,风格豪放,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然而,苏轼让后代文人普遍热爱,受到他们景仰的主要原因还有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苏轼那样,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用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那么,作为一代名家的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I><I>#</I></I>8226;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书反对,结果被谪至密州。密州之迁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是如何对待的呢?我们可以从他在当时写的《江城子<I><I>#</I></I>8226;密州出猎》中略窥一斑。
(一)江城子<I><I>#</I></I>8226;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是他被谪贬的第一站,对此意外的失落,苏轼并没有颓废不振,相反,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寻找情趣,但就连出猎这一件小事,苏轼也并没有忘记报效国家,还依然把着眼点落在“射天狼”上。从百姓的“倾城随太守”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在当地是卓有威望的。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为有所作为。他在上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这正是儒家经世济民思想在他身上闪光的表现。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自22岁进士以来,苏轼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宁年间新法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