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关于医药营销类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7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医药营销类论文.docx

上传人:思婷 2022/8/25 文件大小:2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医药营销类论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关于医药营销类论文
毕业论文
浅谈医药市场环境和医药营销人员必备素质和能力培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的不断发展,使行业的门槛不断的提高,同时也给企业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4、品牌的延续性宣传与维护不够,国内企业品牌迅速淡化。
以上是我对国内企业的一个分析,在未来的医药营销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够做好销售的工作,外资企业在华的投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我们怎样去面对来自本土以外的竞争?论资金我们不如,论技术我们落后,但是我们有的优势就是对中国市场我们最了解。
4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 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落后,药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2)个别医药企业生产或经销假冒伪劣药品,坑害消费者,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危害;(3)药品包装的信息失真或夸大,如药品成分、功能、生产日期或有效期有虚假现象;(4)包装设计精巧、而药品分量不足,药品说明夸张、而药品疗效失真;(5)个别企业或销售点缺乏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有一些企业有承诺而不兑现。
2. 药品价格问题
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较为突出的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价格主要包括:部分药品厂商运用掠夺性价格、欺骗性价格、垄断性价格等形式进行销售。其中,掠夺性价格表现为低成本高售价,如十几元或几十元成本的药品却以上百元或数百元的价格销售;欺骗性价格主要是以虚假广告的方式宣传药品效用与成本,并采用虚假折扣手段诱导顾客购买;垄断性价格主要表现为一部分生产同类药品的厂商为实行价格联盟,以同类药品的协议价进行销售,从而避免药品市场价格的总体下降。
3 药品分销问题
药品分销失范主要表现为:(1)制药企业与药品经销商不恪守合约,双方合同纠纷时有发生(2)营销渠道的无序或不公平竞争,导致营销渠道权利冲突现象的发生;(3)医药货款之间脱节所导致的纠纷等;(4)医药经销商或医药中介以低价进高价出,从而牟取暴利;(5)药品分销中存在非法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等,导致了医药市场的无序与混乱。
4加强医药营销对策与措施
由于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们对医药企业的行为非常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药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医药企业行为约束加强。每个医药企业、每个营销经理都应坚持诚信,唤回良知,切实对消费者负起社会责任。医药企业及医药营销人员要深入理解企业伦理的内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
1以消费者为中心
消费者是医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活动是公务员之家医药企业营销建设的核心问题。医药企业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还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我国同仁堂靠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就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伦理价值观。医药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确保药品的安全,提高药品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二是确保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知悉权,包括药品的采购、促销、分销和研发等方面的成本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三是积极处理消费者的抱怨和投诉接受消费者的批评,协调药品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是在产品研发中,广泛调查并采纳消费者的意见,了解消费者行为变化,及时研发新产品,真正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药品。
2坚持以人为本
药品作为医药企业的产品,其一级客户是中间商及药房,二级客户是医院,终端客户才是患者。患者作为终端用户,因专业知识所限很难合理、科学地选择用药。因此医生的处方权对于厂商的药品促销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医生与患者在药品信息方面具有不对称性,导致患者对药品使用量取决于医生的处方量。因此药品厂商销售对象主要是药房及医院。正是这种利益链,导致了医药代表在向处方医生推广其药品时往往通过赠送礼品、回扣或贿赂等方式,取得处方医生的合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患者或病人为本通过伦理建设唤回药品营销者和处方医生的良心,同时加强医药行业自律坚决用法律手段惩处医疗行业的违法违纪行为约束医药营销中不道德的行为从而促进医药企业与医院建立良好、和谐的客户关系。在医药企业的营销政策中硬性任务指标分配以及以提成为主的过度激励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驱使营销人员采取“潜规则”和不法手段推销药品。这种政策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另外医药企业对于营销员的考核主要根据业绩决定去留,因此药品销售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长此以往也特别不利于医药渠道及终端建设。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