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双J管的相关并发症
关于双J管的相关并发症
杨培林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留置双J管的主要目的
1、有利于上尿路结石的排出
2、有利于输尿管损伤的修复
3、有利于输尿管狭窄的治疗
4、有利于梗阻的解除、肾积水被生物膜吸收,对感染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应当密切随访留置时间长、糖尿病、膀胱出口梗阻、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带管患者,预防严重的感染并发症。考虑感染的患者,连续尿培养阴性,仍不能排除支架管培养为阳性的可能性。因为支架管及尿液培养的阳性率及病原体存在不一致的可能性,所以要对支架管标本及尿液分别进行培养并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根本的解决方法是缩短支架管的留置时间,尽可能早地拔除支架管或适时更换支架管。
第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四、管周结石垢
支架管虽然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但作为异物仍不可防止地成为结晶和结垢的核心。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尿液中均可形成管周结石垢。在感染性尿液中尿素酶细菌将尿素分解为氨,碱化的尿液和细菌自身共同促进磷酸钙和磷酸铵镁在管周沉积,细菌埋藏在结石垢内便难以被免疫系统及抗生素消灭,因此结垢和细菌感染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然而,尿素酶细菌不是形成感染性结石垢的必要条件,在非感染性尿液中,结石垢的主要成分为草酸钙,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输尿管的蠕动抑制了输尿管内段支架管周结晶形成,结石垢多出现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在支架管两端和侧孔处,尤其以膀胱段明显。留置时间、结石病史、饮食、尿液成分和细菌感染是影响结石垢形成的因素。其中留置时间最重要,<6 w、6 w ~12 w和>12 %、%%。CT检查对于明确结石垢和制定手术方案的意义要明显优于KUB。在所有位置及形态的结石垢中,只有支架管肾盂段结石垢与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相关。根据结石垢的位置及程度的不同,可采用单独或联合的治疗手段,如〔X线透视下〕膀胱镜下拔管、ESWL、膀胱镜下碎石术、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和切开取石术。绝大多数的结石垢〔%〕可通过内镜微创处理,少局部〔%〕需要联合治疗手段。
第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五、移位
移位分为上移和下移,%~%,上移的发生率为2%。支架管上移时,膀胱段卷曲进入输尿管甚至上行到肾盂内,可引起血尿、腰腹部疼痛不适等病症。支架管下移时,肾盂段卷曲进入输尿管甚至膀胱。下移的支架管膀胱段刺激膀胱壁尤其是膀胱三角区时,可引起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病症。膀胱段到达尿道括约肌位置时可引起尿失禁。移位的机制如下:〔1〕支架管长度过短容易使膀胱段缩进输尿管发生上移。〔2〕首次置管的位置不当或置管后的其他附加操作造成移位。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3〕患者的呼吸运动、体位改变和腹压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移位。〔4〕输尿管因素:1〕输尿管的不规那么收缩。2〕上段输尿管扩张,蠕动减少,双J管在输尿管中移动度变大,当弯曲或下蹲时支架管易上移回缩入输尿管内。〔5〕膀胱频繁收缩或痉挛可导致支架管致上移。如果术中对双J管的位置存在疑问,应立即透视或摄片定位,必要时可调整或重置支架管。根据移位的位置和程度,可以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对移位的支架管进行拔除、调整和重置。
第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六、梗阻缓解不全或再梗阻
支架管缓解梗阻是一个与梗阻性质、输尿管蠕动、支架管性质密切相关的复杂的流体力学过程。顺利通过梗阻部位的支架管并不能保证提供充分的引流。对于输尿管腔内梗阻,如输尿管狭窄、UPJO及输尿管结石等,插管成功率及远期梗阻缓解率均非常高。然而,对于腔外肿瘤压迫性梗阻,如腹膜后肿瘤及盆腔肿瘤,首次插管的成功为72%~92%,远期引流失败率可达16%~53%。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支架管周围被严重包裹、侧孔被输尿管粘膜填塞以及管腔内被坏死组织和血块堵塞。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可以通过置入较大内径〔7 F或8 F〕的支架管增加管腔内引流。放置两根支架管既可以增加腔内引流,又可以通过减少输尿管对双J管的外压性扭曲和压迫增加了支架管腔外引流,但是仅能改善一局部单根双J管引流失败者。排尿期膀胱造影较患者的病症、尿量、血肌酐和B超检查能更好地了解输尿管梗阻的缓解情况。金属支架管可平安有效地缓解腔外肿瘤压迫性梗阻。经皮肾造瘘引流是解决梗阻缓解不全和再梗阻的最终方法。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七、输尿管受侵蚀及瘘管形成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输尿管及其周围组织受到支架管的侵蚀形成溃疡、穿孔及瘘管。组织相容性较差的支架管容易引起输尿管的排异反响,盆腔的大型手术及放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