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mama 2022/8/2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
  不经意间,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后,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让我们对过去的工作做个梳理,再写一份工作总结。好的工作总结都具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老师,才能敬重、陶冶学生的特性,而一个无任何特性特色的老师,他培育的学生也无任何特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肯定程度上,酷爱学生就是酷爱教化事业。但酷爱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酷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老师教化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化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数不胜数,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非常亲密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溢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密切犹如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哀思,“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采纳一种同等友善的看法。《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老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假如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如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起先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其次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技。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望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望见什么?”“你再细致看,望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动身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切学生的学****可是,一句话,不仅损害了那位学生,而且,损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可以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提倡"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作为学问分子的老师,当然应当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吕氏春秋》认为,“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养
  老师的心理素养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老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意、自我观赏、自我沉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视察、分析、相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化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摆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化观念、人才观念、素养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找寻自我素养结构定位,并主动创建素养教化的新模式。在参与目前向素养教化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养教化呈现的将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老师,能够预料将来老师的形象,探讨将来老师的素养结构和老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老师素养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老师担当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化角色,但老师与学生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增益的。老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老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