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3).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3).docx

上传人:zongzong 2022/8/2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3).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哲学史读后感(3)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感
(2022-03-28 12:43:28)
《中国哲学史》讲解并描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学问,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首先,中国封建社会走不出盛衰怪圈的重要缘由是同等制约的缺失。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发展成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肯定听从,滋生了历朝历代下层人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惯性的抗拒。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如儒家,道家,法家,但是却被统治阶级特别功利地拿来运用,须要时宣扬,不须要时一脚踢开,缺乏“政策的连贯性”。比如,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处,百废待兴,统治者大都想要励精图治, 此时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思想就被其用来作为复原国力,实行养精蓄锐政策的主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秩序成了首要问题,于是统治者又采纳儒家思想中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来教化子民。然而盛极必衰,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富有,对制度的监管也随之松懈,肯定的权利导致了肯定的***。王朝的末期,官吏******,鱼肉百姓,此时对君主的怨道越来越多,统治阶级又不得不用法家重刑罚来维护摇摆的统治。由于一个统治阶级没有一套能够“自始至终保持劝服力,自始至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哲学工具或者说是统治方针,一个封建王朝必定会走向衰败。


二、入世出世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学背负着平衡入世与出世,现实与志向的冲突。入世出世之对立,正如现实与志向主义的对立,而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或许我们该在世俗中陶冶我们的性情。中国的哲学,以其所称的“直觉的概念” 动身,所以许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如今的我们好像忘了原本的性情,在大流中同流合污,每天除了工作挣钱,埋怨这埋怨那的,却不舍得腾出一点时间看一本好书。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行能做到出世,我们也应当明白现实与志向之间的差距是恒久不行能消退的,人类始终在追求那能看到却不能到达的彼岸,那是人耐以生活的根本。由此而言,人们把生存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难言的 苦痛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各时代的哲学家亦将此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存之道之中。 儒家推崇“仁义”之道,也表现出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追求的“暮春而游”之境,便是在其现实与理想无法统一时,用他的哲学思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在世俗之中修养身心。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形,因此,更应当学****哲学,体验超乎现实的道德修养。吸取其精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修行: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创建自己的生活,在安静 的志向氛围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三、“内圣外王” 书中说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一哲学”。中国的哲学注意人事,注意内圣之道,注意修养。人往往会应为内心的冲突而无法在行动上统一,人生中这样的冲突产生往往是因为无法区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