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班品德教育教案
大班品德教育教案
【篇一:2016年春季学期大班德育计划】
2016年春季学期大一班德育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快,新的一个学期有开始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不少,高了不少,自理能力也变强了好多,我也根据我班的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爱护公物、爱护动植物,具有基本的环保意识等。
三、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例举事实、讲解道理,使幼儿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即利用一些故事或真实的事例,通过讲解、交谈、讨论等方式向幼儿阐述简单、深刻道理的教育方法。运用此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分辨是非好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情操,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就是给幼儿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幼儿进行激励和感染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通过确立“好榜样”、“你真棒”的评选活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好榜样,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进取意识。
(三)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就是教师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去反复进行实践的方法。
1、实践活动的练习。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幼儿的品德行为。如:游戏《找朋友》对幼儿进行礼貌用语的练习。利用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锻炼幼儿勇敢、坚强的意志。如:《健康娃娃》的评比,使幼儿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下养成了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利用体能竞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幼儿如何正确对待输赢。利用参观活动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
能力。如:组织幼儿参观家乡的建筑物、公园等,不仅让幼儿在感受家乡美的同时萌发爱自然、爱家乡的真实情感,还帮助幼儿掌握了集体活动的行为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2、日常生活的练习。《纲要》中曾指出:“幼儿园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从常规教育入手,使德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以常规化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来园、离园时的礼貌用语练习(“你好”、“再见” 等);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游戏活动后,要求幼儿及时收拾玩、用具等常规行为的练习,使幼儿的习惯在常规中得以养成。
3、节日和活动的练习。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建党”、“建军”、“国庆” 及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幼儿在了解我国历史的同时萌发爱国情感。利用“妇女节”、 “重阳节”对幼儿进行尊敬长辈、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幼儿在了解我国文化历史的同时热爱我们的民族。利用“植树节”、“地球日”、“无烟日”等环境日的宣传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促进幼儿品德行为形成的方法。教育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环境。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应充分利用空间、活动材料等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教师利用教室或走廊的空间或墙体,布置、设计“祖国山河”、“家乡风光”、“美丽家园”等主题环境墙。通过图片的收集与展览,不仅使幼儿对祖国的伟大、家乡的美丽、家庭的幸福、班级体的温暖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人的真实情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启蒙教育。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活动室的“图书角”、“娃娃家”、“自然角”等区域,让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表演等形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第一环境。做好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家园合力,将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掌握幼儿在家的发展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宣传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主张和要求,使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利用“家园联系”、“育儿之窗”、“家长会”等形式,及时交流并传递信息,帮助家长树立“以德育儿”的观念。
社会是幼儿的第三课堂,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拓展幼儿学习、成长的空间。如:带领幼儿走进“孤儿院”或“敬老院”,让幼儿从家中带上好吃的食品或玩具,给老人及孤儿们表演节目。如“汶川地震”组织幼儿开展“向灾区献爱心”的募捐活动,激发幼儿的同情心与仁爱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