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岁暮(suìmù)杜甫翻译]岁暮杜甫阅读答案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wěidà)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xià 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3分)
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分,答出一点给2分)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4分,答出一种技巧和分析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篇三:岁暮杜甫阅读答案
赏析: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
表达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古诗词鉴赏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单独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单独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