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际投资学模拟题
模拟题一:
一、           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直接填入括号中,10分)
 
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A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技术分析的角度说明了国际直接投资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政府手中(3分)。
 
    四、简答题(30分)
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
    (1)决定一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投资的因素有三个: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1分),并说明这三个优势的具体内容和继承思想的状况(3分)。
    (2)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一国对外投资的充分条件,而区位优势则是必要条件(1分)。
    (3)仅有所有权优势,则可以选择国际技术转让;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可以选择出口;三个优势同时具备,则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3分)。
    (4)该理论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综合研究的方法(1分),缺点为创新不足(1分)。
2.影响国际投资风险的因素有:
(1)外国投资者的目标(2分)
(2)投资对象的选择(2分)
(3)国际政治经济格局(2分)
(4)东道国投资环境(2分)
(5)外(1分)
(6)投资期限的确定(1分)
3. 投资国为了鼓励对外投资,往往会采取的鼓励性措施:
(1)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法律,包括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和免税(5分)
(2)实行优惠的金融政策和法律(3分)
(3)设立专门的政府服务机构(2分) 
五、       材料分析题(15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就此争论发表你的观点。
    
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争论
关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首先是中国外资的多少之争。认为过多者的理由包括:从绝对金额看,我国吸引FDI占到全球总量的10%左右,规模过于膨胀;从商品市场看,目前全国600种重要商品中,约有85%的商品是供过于求,10%以上的商品供求平衡,而仅有为数极少的商品供不应求,从货币市场看,我国已是存款大大高过贷款,不再处于资金短缺时代,这些说明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过多引入外资会造成资本和产品过剩。而认为中国外资规模仍然适度者的观点主要有:从绝对规模看,直接投资只是外资的一种形式,中国是吸引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不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从相对规模看,为剔除经济规模因素,以吸引FDI在GDP中的比重来度量,%,%%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从2002《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字看,中国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位居全球47位,只是属于“领先者”,这些都说明相对经济规模而言,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并不大。
其次是中国的外资规模是否已经威胁到经济安全。认为形成威胁的主要观点是:大量外资造成了中国部分行业的垄断,排斥了中国本地企业的发展;过多外资造成了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而马来西亚是45%,新加坡是38%,墨西哥是31%,韩国是15%,这导致经济暴露于外部风险。而认为外资并未威胁经济安全者的观点也有其判断依据:从国民经济总量看,以1984~2003二十年的情况为例,经过计量测算,%,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很有限;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外资只是在少数行业占有较大份额,如占到我国机电产品销售额的70%,高新技术产品的84%,在大多数行业远谈不上垄断,特别是由于国家的准入限制,外资对重要行业的进入非常有限。
第三个问题关注中国吸引外资是否已经饱和,未来引资潜力有多大。从UNCTAD的研究看,早在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吸引外资已经或接近饱和,未来数年内外资流人中国的速度基本绝对量可能下降。果然,在1999年,中国利用外资出现大幅下滑,%。而2002年的同一报告中采用吸引外资的潜力指数对各国未来利用外资的增长潜力进行评价,中国排名第84位,属于“超出潜力者”。但对于这一指数,国内学者有不同看法,认为这个指标没有考虑到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即区域间存在巨大经济差异,因而低估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实际潜力。中国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潜力,不是取决于国家层面的竞争力与潜力,而是取决于特殊省市尤其是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竞争力和潜力。
答案:
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关键是自圆其说,能够用充足的论据维护自己的观点。
(1)多少之争
——可以从外资/GDP的比重、地区分布等指标来分析;(6分)
    (2)安全之争;
——可以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