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1
“我们这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这永远不妨碍我爱你。”——题记
莉迪亚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她的母亲希望她完成母亲的梦想——出类拔萃,他的父亲希望她》摘抄: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也终将自己有生命的延续,但那个延续是重复还是新异,我们都该有自己的选择。我学着你的样子活成我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5
很久就有人给我推荐这本书,从题目看以为是那种很畅销的有哲理的书,后来看简介说这是一本小说,而且是国外的女作家…顿时没有了阅读欲。有次在言几又喝咖啡,没有找到自己想要买的那本书,为了消磨时间,就翻开了它,直到关门也没有看完,后来在这里找到,看完了剩下的。
我想说,看完了之后我简直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这本书不看简直是损失。就是那种国外作家的风格,不点破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是直接融入到故事里,同种类的话,感觉和《一个人的朝圣》很像,或者是《巴别塔之犬》,你可以说它是小说,看过之后会发现故事是蕴含着哲理的,之所以不说破,是因为你觉得它是怎样那它就是怎样的,我认为,这也是文学作品比较高的境界。
我国以前这样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余华的或者莫言的,但是现在却很少,反而那种缺乏仔细琢磨的快阅读书籍更加畅销,比如我很喜欢的刘同,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每种作品都有相应的受众,或许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会有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不同阶段喜欢的文学作品也会不同。这样说就是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只从一个作品的分类、体裁、简介来简单的给一个作品定性。
《无声告白》读后感6
《无声告白》故事年代和电影《绿皮书》同是1960年代,大背景浸透了可怕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本看着会揪心的好书。很多细节描写同样折射大家生活的影子:逼着子承父志、害怕被无声遗弃、害怕过度关注、害怕被忽略、害怕梦想被嘲笑…
因爱而结合的家庭应该保持随时温和、尊重彼此的沟通,多一点耐心、宽容和爱可以避免很多障碍和矛盾,这样对自己、爱人、孩子都负责也安心。否则如果想逃避,当初就不该生养那么多孩子,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生而不养就是在作恶。有些缺失和阴影一旦形成需要一辈子来救赎,比如自卑、爱无能、讨好型的性格。
女性面对爱(家庭)和梦想做本能选择后,必须要有独当一面的勇气去承担和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能迟疑纠结自我。否则永远在深渊。
男性很多时候会为了所谓的面子,逼迫爱的人(爱人、孩子)做自己也做不到的事。书中詹姆斯出轨是女儿死后为逃避现实、无能、寻求刺激安慰而做出悔恨莫及的事,莉迪亚生前观察到父亲和路易莎的暧昧加速了她的绝望。。。父母传递了没有爱的氛围同时极其希望女儿被欢迎、合群、当上妈妈期待已久的医生,孩子只会厌世…
《无声告白》读后感7
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而有一句话说,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药,没错,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得不向前看的世界。
一个表面上和乐融融的家庭,实则是脆弱的。围绕着一个人为中心转,而当那个人消失的时候,所有人却没有察觉,整个家庭分崩离析。
一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婚姻,也是脆弱的。丈夫在妻子的怀里终究找不到融入这个社会的方法,而爱情摧毁了妻子标新立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