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解析
2008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我国第一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
2011年12月10日,李晓强等教授经过反复研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解析
2008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我国第一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
2011年12月10日,李晓强等教授经过反复研究,认真修改最终完成对第二版的指南的修订。
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
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干年后,由于瓣膜的破坏和回流障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症
表1
二、临床表现
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
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
Neuhof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
二、临床表现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
二、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2
四、早期治疗
: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
(1)普通肝素: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epa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在使用的第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2)低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临床按体质量给药,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推荐:
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
高度怀疑DVT者,如无抗凝禁忌证,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一般首次剂量为4000U/kg,30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60~120万U/d,持续48~72h,必要时持续5~7d。
(2)溶栓方法:
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
系统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
溶栓治疗过程中须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间(TT),FG<,~。
推荐:
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条件,可行系统溶栓。
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
推荐: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对于发病7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行手术取栓。
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DV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后同时矫正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可以提高通畅率,改善治疗效果,减少PTS的发生。
推荐:成功行导管溶栓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五、长期治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