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8/2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江西省泰和县简介
一、简介:
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7年底,,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
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初更名为太和县。元代升为太和州。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三、地理:
1、区位
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的丘陵。
全县共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主要山峰有玉华山、武山、十八排、天湖山、紫瑶山、五峰山、白云山等。十八排位于水槎乡,海拔1176米,为全县最高峰。
泰和县河流众多。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5]。其他主要河道均为赣江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汇入中部的赣江。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东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西岸的蜀水、?水(牛吼河)、六七河(?水支流)、禾水。
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
四、气候
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1991年12月29日)。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结冰期短,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