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腾飞小组
现代诗赏析
制作:鲁铖基
现代诗
唐诗、宋词渊远流长,从古至今、也有了许多转变过程。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文学魅力,那就是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较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天问》余光中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余光中的《天问》,由光的自然变化,融入生命永恒的向往,,显示出人在时空中的生命,面临着一波波的递嬗(dì shàn),人无可避免地要被「接走」;但离去时的「天色」,却能标示出人生终极的趋向.这首《天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是复杂的,我们一定要要慎思明辨.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学者,诗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1] 安徽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作品
胡适作品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
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
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
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
转!
《青春之一》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