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弘扬孝文化演讲稿
篇一:孝道与感恩(演讲稿)
孝道与感恩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根底,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传统美德,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弘扬孝文化演讲稿
篇一:孝道与感恩(演讲稿)
孝道与感恩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根底,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传统美德,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根本元素,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无视的精神支柱和中坚力量。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根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
三行〞,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立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开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理论根底,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根底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标准。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根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开展这份优良传统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标准。
孝道文化,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上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上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上说就是感谢父母,广义上说,就是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祖国,感谢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根底的孝道文化中的根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根底,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表达,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理解:
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那么致其敬,养那么致其乐,病那么致其忧,丧那么致其哀,祭那么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只有这五方面全部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表达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曾提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
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表达了最大的忠。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开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广阔青少年应具备的广义的“孝与感恩〞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标准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
。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提倡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使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
最后,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传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谢谢!
刘朋
篇二:第一届孝文化理论研讨会演讲稿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