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域和区域划分
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区域和区域划分
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做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我们理解区域的概念强调它的空间特征,强调区域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须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载体,也就是地域空间;认为区域具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多元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特征。各种空间形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
区域的规模差异很大:相对全球而言,区域可能是一个国家中享有一定政府权利并且有一定行政权的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甚至可能涉及几个国家;相对国家而言,区域是指地方、省或者州、跨省或者跨州;在地方层次上,区域通常是指比城市更大的范围,往往包括城市及其周边乡村地区,例如英国“城乡规划”就包括区域规划以及其他若干城镇专项规划;在中国《城乡规划法》中要求开展省市域城市(镇)体系研究,这也是包括城市和乡村的区域概念。在一些大城市规划编制中,有时运用“次区域”的概念(如《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4-2020)》),这里的次区域实际上是市域空间的一部分,严格来说,是规划分区。有时候,一种规划涵盖了几个规划层次,例如《欧洲空间发展展望》(1999年)就包含了跨国、国家、地方三个层次的概念,提出包括城市和城市化地区的发展战略、乡村地区的发展战略、城乡合作的多中心城乡体系,提出共享基础设施和信息、合理管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等措施。
一般而言,规划研究和编制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区域概念是指处于城市与国家之间的空间层次,具体的范围根据规划需要来确定,常称之为“规划区”或者“规划研究范围”。区域往往是综合解决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生态等问题的最佳空间层次或空间范围。规划研究和编制过程中十分强调用超越规划区的视野进行审视、研究规划对象,这时候就需要对区域的概念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养成区域视角的思维习惯,具备一定的区域研究能力。
不同空间层次的区域概念往往反映的是不同种类的问题。霍尔(1975年)曾建议,用两种名称来解决这种混乱:对于大范围区域尺度的规划最好称为“国家/区域规划”。因为它实际上是把各个区域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小范围的物质环境型规划可以称为“区域/地方规划”,因为它要把一个城市区域的整体和该区域内各局部地方的开发联系起来,本书所指的区域侧重在第二个尺度层面的概念。
区域概念是个体与整体的同意。区域作为一个个体,区域规划要强调它在所属的整体中的独特性(或个性),做好它与外部空间的衔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规划要处理好它自身的整体性(或典型性),做好区域内部空间的组织。
(二)区域的划分
根据规划对象以及规划目的的差异,因此有多种多样的区域规划划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