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爱因斯坦读后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科研成果卓着,其中最卓着的是他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创立了相对论,并发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他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下面我
爱因斯坦读后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科研成果卓着,其中最卓着的是他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创立了相对论,并发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他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推荐了爱因斯坦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爱因斯坦读后感1
相信你们都听说过这个数学、物理天才爱因斯坦。我也听说过他,但是我并不了解他,于是我买了《爱因斯坦名人传》这本书,下面我就来跟你们讲一讲吧!
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很差,做小手工也做不好,但是一个做不好,他会坚持不懈的做。在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爱因斯坦则在旁边搭纸牌、找积木搭建房子。后来,妈妈给他安排了小提琴课,每当遇到困难,他就会躲到音乐中去解闷。虽然他处处碰壁,但是他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关键。
在他刚刚16岁的那年,(满分6分)的总成绩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苏黎世理工大学啦!在他刚刚26岁时,他以每月一篇的速度写出了四篇论文,分别是《光量子》《分子大小》《布朗运动》和《广义相对论》。他成了物理界的一颗巨星。
虽然他写得这四篇论文我看不太懂,我相信以后的物理学和数学老师会教会我这些,我会一点点的靠近爱因斯坦,用他的方式去看宇宙和人类。我是这样想的,你们呢?
爱因斯坦读后感2
一天下午,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深受感触,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爱因斯坦读后感3
寒假期间,我买了一本名叫《二十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的书,这本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于是,便一口气读完了它。
这本书虽只有短短的127面,但却是爱因斯坦一生的传奇经历。它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从小到大的故事,如:建立《狭义相对论》、提出《光量子论》等,他克服了人生道路上一个个大大小小、艰苦卓绝的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被评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巨星,真叫人敬仰和佩服啊!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风貌独特、幽默滑稽、带了点孩子气的人。有一次,爱因斯坦在黑板前每隔几秒钟就要提一提臃肿下滑的裤子。目睹这喜剧场面的学生们,只是出于对他由衷的敬意才没有笑出声来。还有一次在爱因斯坦七十三岁的生日那天,当被摄影记者要求在镜头前笑一下时,他却出人意料的吐了吐舌头,后来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无人不知。
可他又是一个孤独、喜欢沉默与宁静的人,他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这是因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过分的赞颂,频繁的信件交往,庞杂的社会兼职,使他感到负担沉重、心情厌倦;而清静与孤独则变成了优美的享受。他生前不喜欢歌颂功德,他死后更需要宁静与孤寂对他来说,这是无穷的美的享受。别人一心想着如何使自己大红大紫,但爱因斯坦不同,他需要的是宁静,有这样一位不求名利的伟大科学家,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呢?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百零一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看来,我们在生活中还是缺少经验,而他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与它周旋到底。
爱因斯坦读后感4
前几天,我读了《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本书写的是爱因斯坦从小到大和他为什么能在他的一生中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和创造,为什么会在他的事业上有所成就,而有些人看上去好整天很忙,但却不如爱因斯坦呢?
那些看上去好像整天很忙的人却不如爱因斯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实际地去忙,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充分的利用时间,而是在瞎忙。成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