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城乡规划建设新技术2.pptx

格式:pptx   大小:22,300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乡规划建设新技术2.pptx

上传人:共向平台 2017/8/3 文件大小:21.7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乡规划建设新技术2.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乡规划建设新技术(一) ——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 2016,6,1
国办发【2015]75号: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说,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基本目的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城市
基本要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
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
自然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
统筹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
海绵城市
常见若干雨水基础设施:
雨水花园
住宅集雨设施
透水广场路面
绿色屋顶
集雨树箱
街道生态调节池
雨水收集商业利用设施
海绵城市
常见若干雨水基础设施:
地下渗透储水结构
植被集雨盆地
湿地、池塘
人工湿地
生态调节沟
砂滤装置
草带(自然过滤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