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施工组织安排 1
(一)施工组织机构 1
(二)总体施工安排 2
(三)施工进度计划 3
四、资源配置 3
(一)劳动力配置 3
(二)主要材料配置 3
(三) 机械设备配置 4
五、施工工艺 4
(一)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4
(二)防水施工 7
(三)模板施工 8
(四)底板施工 9
(五)中柱施工 15
(六)侧墙、中板施工 17
(七)顶板施工 19
(八)预埋件施工 20
(九)施工缝以及变形缝施工 21
(十)预留吊装孔后浇施工 22
(十一)顶板回填覆土施工 23
六、安全保证措施 23
七、质量保证措施 25
八、文明及环境保护施工保证措施 29
九、冬雨季施工措施 31
(一)冬季施工措施 31
(二)雨季施工措施 32
十、工期保证措施 32
长江路站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施工图设计—长江路站--结构工程(第二分册)—主体结构图》;
2、《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
7、《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8、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第九工作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9、现行的有关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
10、我单位地铁及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二、工程概况
长江路站位于规划路甘平路与珠江路交叉路口以北,珠江路断头处,沿珠江路呈南北布置。车站里程为YDK31+~YDK31+,,,~,为上下两层岛式结构,车站南北两端均接矿山法区间,车站包括主体结构、Ⅰ、Ⅱ、Ⅲ、Ⅳ号出入口、 1、2号风道,其中Ⅱ号出入口为远期预留。
根据建筑布置及使用功能要求,车站采用两层单柱两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垫层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底板、底梁、侧墙及墙暗柱、壁柱、顶板、顶梁均采用C35P8防水混凝土;中板、中梁、楼梯、内墙、站台板、站台墙采用C35混凝土;立柱及其中立柱与梁、板节点采用C45混凝土。车站底板厚900mm,中板厚400mm,顶板厚800mm;负一层侧墙厚800mm,标准段净高为6750mm;负二层侧墙厚800mm,净高为6050mm。
三、施工组织安排
(一)施工组织机构
本项目实行一级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部设施工技术部(下设测量班、拆迁办)、中心试验室、安质环保部、计划部、财务部、物资设备部、综合办公室6部1室,共设4个工班,组织机构管理框图见图3-1。
钢筋
工班
混凝土
工班
模板
工班
常务副经理石锋
项目书记谭宏军
项目总工程师郝东强
防水
工班
测量班
陈晓梅
拆迁办
马小磊
物资保障部
张春潮
计划部
张本青
安质环保部
潘多文
试验室
曲健
综合办公室
李雪艳
施
工
技
术
部
刘德旺
财务部
赵明
图3-1 组织机构管理框图
(二)总体施工安排
本车站主体结构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施工按照“自北向南、水平分段、竖向分层、从下至上”的原则,采取段间阶梯、段内流水作业的方式,合理有序地连续施工。
1、车站分段考虑以下原则:
(1)考虑长江路站北侧(小里程端)为暗挖区间进洞端,应尽早提供暗挖区间开挖条件,故施工自北向南安排。
(2)施工缝的设置应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结构1/4~1/3跨处)且便于施工部位。
(3)设计图纸中孔边梁、楼梯等预留口的设置以及各种预埋件的位置。分段尽量将孔边梁、楼梯等预留口单独放至一段中,以便施工。
(4)结合车站附属结构情况,主体结构尽量避免将分段接缝设在出入口或风井结构范围内,保证施工缝的整体性。
(5)分段时尽量减少非标准段,便于施工操作统一。
根据以上原则,将长江路站结构施工划分为十个施工段,每施工段长度详见附图:长江路站主体结构分段图、剖面图。
2、车站主体施工时,北端为暗挖区间进洞端,考虑为暗挖区间提供场地,车站前两段必须按节点工期要求,在2014年9月23日前封顶。
(三)施工进度计划
计划2014年7月20日开始车站主体结构施工;2015年4月15日主体结构封顶,总工期241天。详见附图:长江路站主体施工计划横道图。
四、资源配置
(一)劳动力配置
表4-1 施工人员配备表
管理
技术
试验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