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其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
《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其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咏宋玉。对宋玉身前的不得志深表同情,恨不能与他同时而生,同写悲情。对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级加赞颂,引以为诗。深刻的理解“云雨荒台”的讽喻意义,并以此具体描绘他的“风流儒雅”。将楚宫德泯灭于宋玉的文采有存作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对他变现了深深的敬意。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更是千古名句,体现出了作者雄厚的文学功底。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二》
作者: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摇落:宋玉《九辩》首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战国辞赋家,楚鄢(今湖北宜城市)人。其作品首开悲秋主题。《九辩》抒发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的情怀相同,故借此起兴。
[2]风流儒雅:出自庾信《枯树赋》,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借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强调他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人士。亦吾师: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二人遭际亦相同。..
[3]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政治上不得志、萧条之感却是相同。因之而怅然落泪。
[4]故宅:江陵、宜城、有宋玉故宅。空文藻:枉留文采。意为大好江山保存有宋玉故宅,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却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的精神,这不符合宋玉的意愿,与后世也无补,宋玉的文辞是白写了。沉痛之语!
[5]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高唐赋》中楚王梦神女处。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6]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泯灭:消失。到今疑:至今弄不清楚。意谓最令人痛心的是,楚宫今已泯灭,人们谁还会关心千年前的楚国的兴亡,更不会理解宋玉写《高唐赋》的良苦用心,至今船只经过巫峡时,舟人只会津津有味的谈论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带着疑似的口吻指点这些古迹。
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